使用 Docker 時,最常用的命令無非是 docker container
和 docker image
相關的子命令,當然最初沒有管理類命令(或者說分組)的時候,最常使用的命令也無非是 docker run
docker commit
docker build
和 docker images
這些。
今天來聊一下和 Docker 中核心概念 image
相關的重要命令, docker build
或者說 docker image build
為了簡便起見,下文的命令全部使用 docker build
。
Docker Image
先簡單介紹下 Docker Image, 通常情況下我們將其稱之為鏡像,鏡像是由多個層組成的檔案,這些層用於在容器內執行代碼(命令)等。每個鏡像基本上都是根據應用程式完整的可執行版本進行構建的,並且需要注意的是,它會依賴於主機的系統核心。當使用者在運行鏡像時,這將會建立一個或者多個容器執行個體。
Dockerd
Dockerd 是 Docker 的服務端,預設情況下提供 Unix Domain Socket 串連,當然也可以監聽某個連接埠,用於對外提供服務。 所以有時候,我們也可以使用伺服器上的 Docker daemon 來提供服務,以加快構建速度及解決一些網路問題之類的。
好的,基礎概念瞭解了, 那我們開始進入正題。
使用 Dockerfile
我們知道構建鏡像的方法有多種,本文中我們只介紹使用 Dockerfile 通過 docker build
的方式構建鏡像。
為了簡便,我們以一個簡單的 Dockerfile 開始。構建一個容器內使用的 kubectl 工具 (當然選擇它的原因在於 kubectl 足夠大,並不考慮可用性,這個稍後解釋)
FROM scratchLABEL maintainer='Jintao Zhang <moelove.info>'ADD kubectl /kubectlENTRYPOINT [ "/kubectl" ]
Dockerfile 足夠簡單,只是將 kubectl 的二進位檔案拷貝進去,並將 Entrypoint 設定為 kubectl 。
Dockerd in Docker
我個人一般為了避免環境的汙染,大多數的事情都在容器內完成。包括 dockerd 我也啟在容器內。其中的原理不再介紹,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或分享。使用起來很簡單:
docker run --privileged -d -P docker:stable-dind
注意這裡使用了 -P
所以本地會隨機映射一個連接埠,當然你也可以直接指定映射到容器內的 2375 連接埠。
(Tao) ➜ build git:(master) docker ps CONTAINER ID IMAGE COMMAND CREATED STATUS PORTS NAMESb56f6483614d docker:stable-dind "dockerd-entrypoint.…" 9 hours ago Up 9 hours 0.0.0.0:32769->2375/tcp trusting_babbage
構建
我們直接使用啟動在容器內的 dockerd 進行構建,通過上面的 docker ps
命令可以看到是映射到了本地的 32769 連接埠。所以我們使用以下命令進行構建:
(Tao) ➜ kubectl git:(master) docker -H 0.0.0.0:32769 images REPOSITORY TAG IMAGE ID CREATED SIZE (Tao) ➜ kubectl git:(master) docker -H 0.0.0.0:32769 build -t local/kubectl . Sending build context to Docker daemon 55.09MBStep 1/4 : FROM scratch --->Step 2/4 : LABEL maintainer='Jintao Zhang <moelove.info>' ---> Running in ebcf44071bf0Removing intermediate container ebcf44071bf0 ---> eb4ea1725ff2Step 3/4 : ADD kubectl /kubectl ---> 1aad06c4dbb4Step 4/4 : ENTRYPOINT [ "/kubectl" ] ---> Running in 2fc78fe974e3Removing intermediate container 2fc78fe974e3 ---> 457802d4bf3eSuccessfully built 457802d4bf3eSuccessfully tagged local/kubectl:latest(Tao) ➜ kubectl git:(master) docker -H 0.0.0.0:32769 images REPOSITORY TAG IMAGE ID CREATED SIZElocal/kubectl latest 457802d4bf3e 3 seconds ago 55.1MB
看日誌及結果,可以看到我們已經成功的構建了我們所需的鏡像。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們今天的內容才剛剛開始。
深入原理
Dockerd 服務
在本文一開始,我已經提過 Dockerd 是 Docker 的後端服務,通過上面的
docker -H 0.0.0.0:32769 images
這條命令可以看到我們通過 -H
指定了本地 32679 連接埠的 dockerd 服務,這其實是個 HTTP 服務,我們來驗證下。
(Tao) ➜ kubectl git:(master) curl -i 0.0.0.0:32769/_pingHTTP/1.1 200 OKApi-Version: 1.37Docker-Experimental: falseOstype: linuxServer: Docker/18.03.1-ce (linux)Date: Tue, 04 Sep 2018 17:20:51 GMTContent-Length: 2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OK%
可以看到幾條關鍵的資訊 Api-Version: 1.37 這個表明了當前使用的 API 版本,本文的內容也是以 1.37 為例進行介紹,這是當前的穩定版本。我們也可以通過 docker version
進行查看。
(Tao) ➜ kubectl git:(master) docker -H 0.0.0.0:32769 version Client: Version: 18.06.0-ce API version: 1.37 (downgraded from 1.38) Go version: go1.10.3 Git commit: 0ffa825 Built: Wed Jul 18 19:11:45 2018 OS/Arch: linux/amd64 Experimental: falseServer: Engine: Version: 18.03.1-ce API version: 1.37 (minimum version 1.12) Go version: go1.9.5 Git commit: 9ee9f40 Built: Thu Apr 26 07:23:03 2018 OS/Arch: linux/amd64 Experimental: false
可以看到我本地在用的 docker cli 版本較高,當串連到低版本的 dockerd 時,API 版本降級至與 dockerd 版本保持一致。
當然,你可能會問,如果是 dockerd 版本高會如何呢?其實我日常中的開發環境就是這樣,大多數 API 都沒什麼影響, 不過這並不是今天的重點。
root@bdcdac73ee20:/# docker versionClient: Version: 17.06.0-ce API version: 1.30 Go version: go1.8.3 Git commit: 02c1d87 Built: Fri Jun 23 21:15:15 2017 OS/Arch: linux/amd64Server: Version: dev API version: 1.39 (minimum version 1.12) Go version: go1.10.3 Git commit: e8cc5a0b3 Built: Tue Sep 4 10:00:36 2018 OS/Arch: linux/amd64 Experimental: false
build context
回到我們上面的構建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日誌內容的第一行:
...Sending build context to Docker daemon 55.09MB
從這條日誌,我們可以得到兩個資訊:
- 構建的過程是將 build context 發送給 dockerd , 實際的構建壓力在 dockerd 上
- 發送了 55.09 MB
第一條結論,我們在上一小節已經討論過了,我們來重點看下第二條結論。
(Tao) ➜ kubectl git:(master) ls -al 總用量 53808drwxrwxr-x. 2 tao tao 4096 9月 5 01:00 .drwxrwxr-x. 3 tao tao 4096 9月 5 00:57 ..-rw-rw-r--. 1 tao tao 109 9月 5 01:00 Dockerfile-rwxrwxr-x. 1 tao tao 55084063 9月 5 00:53 kubectl(Tao) ➜ kubectl git:(master) du -sh .53M .(Tao) ➜ kubectl git:(master) du -sh kubectl Dockerfile 53M kubectl4.0K Dockerfile
按照我們 Dockerfile 的內容,我們需要將 kubectl 的二進位包放入鏡像內,所以 build context 雖然比二進位檔案多出來 2M 左右的大小你也不會很意外。
但我這裡做了另一個例子,不多贅述,代碼可以在我的 [GitHub]() 中找到。這裡貼出來結果:
(Tao) ➜ text git:(master) ls -al 總用量 16 drwxrwxr-x. 2 tao tao 4096 9月 5 01:45 . drwxrwxr-x. 4 tao tao 4096 9月 5 01:44 .. -rw-rw-r--. 1 tao tao 77 9月 5 01:45 Dockerfile -rw-rw-r--. 1 tao tao 61 9月 5 01:45 file (Tao) ➜ text git:(master) du -b Dockerfile file77 Dockerfile61 file (Tao) ➜ text git:(master) docker -H 0.0.0.0:32769 build --no-cache=true -t local/file . Sending build context to Docker daemon 3.072kB...
相信你看到這個結果已經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我們繼續探索下這個過程。
/build 請求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這就是個普通的 HTTP 要求,所以我們當然可以直接抓包來看看到底發生了什嗎?
很簡單,通過 dockerd 的地址,使用 POST
方法,訪問 /build
介面, 當然實際情況是會增加首碼,即我在上面提到的版本號碼,在目前的環境中使用的是 /v1.37/build
這個介面。
而這個請求攜帶了一些很有用的參數,和頭資訊。這裡我來簡單說下:
Header
build 請求的頭部,主要有以下兩個
Content-Type
預設值為 application/x-tar
,表明自己是一個歸檔。
X-Registry-Config
這個頭部資訊中包含著 registry 的地址及認證資訊,並且以 base64 進行編碼。對 docker 熟悉的朋友或者看過我之前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 Docker cli 在 login 成功後,會將認證資訊儲存至本地,密碼做 base64 儲存。而 build 的時候則會將此資訊再次 base64 進行編碼。通過這裡也可以看出來,在使用遠端 Dockerd 的時候, 應該盡量配置 TLS 以防止中間人攻擊,造成密碼泄漏等情況。
Parameters
請求參數中,列幾個比較有意義的:
t
這其實就是我們 docker build -t
時候指定的參數,並且,我們可以同時指定多個 -t
同時構建多個不同名稱的鏡像。
memory
cpusetcpus
這些主要用於資源限制
buildargs
如果想要瞭解這個參數,可以回憶下 Dockerfile 中的 ARG
指令的用法
當然,我們想要探索的過程其實重點就在於要求標頭部了, 整個請求的輸入資料流,必須是一個 tar
壓縮包,並且支援 identity
(不壓縮), gzip
, bzip2
, xz
等壓縮演算法。
實現
我們來看下基本的實現:
func (cli *Client) ImageBuild(ctx context.Context, buildContext io.Reader, options types.ImageBuildOptions) (types.ImageBuildResponse, error) { query, err := cli.imageBuildOptionsToQuery(options) if err != nil { return types.ImageBuildResponse{}, err } headers := http.Header(make(map[string][]string)) buf, err := json.Marshal(options.AuthConfigs) if err != nil { return types.ImageBuildResponse{}, err } headers.Add("X-Registry-Config", base64.URLEncoding.EncodeToString(buf)) headers.Set("Content-Type", "application/x-tar") serverResp, err := cli.postRaw(ctx, "/build", query, buildContext, headers) if err != nil { return types.ImageBuildResponse{}, err } osType := getDockerOS(serverResp.header.Get("Server")) return types.ImageBuildResponse{ Body: serverResp.body, OSType: osType, }, nil}
總結
這篇主要內容集中在 docker build 的過程及其原理上,為什麼首先要寫這篇,主要是因為鏡像和我們息息相關, 並且也是我們使用的第一步。而很多情況下,推進業務容器化也都要面臨著效能最佳化及其他規範之類的。
其實關於 build 的細節還有很多,如果有空,我就再更新下一篇。
可以通過下面二維碼訂閱我的文章公眾號【Moe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