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Mongodb是時下流行的NoSql資料庫,它的儲存方式是文檔式儲存,並不是Key-Value形式。關於Mongodb的特點,這裡就不多介紹了,大家可以去看看官方說明:http://docs.mongodb.org/manual/
今天主要來說說Mongodb的三種叢集方式的搭建:Replica Set / Sharding / Master-Slaver。這裡只說明最簡單的叢集搭建方式(生產環境),如果有多個節點可以此類推或者查看官方文檔。OS是Ubuntu_x64系統,用戶端用的是Java用戶端。Mongodb版本是mongodb-linux-x86_64-2.2.2.tgz
Replica Set
中文翻譯叫做複本集,不過我並不喜歡把英文翻譯成中文,總是感覺怪怪的。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叢集當中包含了多份資料,保證主節點掛掉了,備節點能繼續提供資料服務,提供的前提就是資料需要和主節點一致。如:
Mongodb(M)表示主節點,Mongodb(S)表示備節點,Mongodb(A)表示仲裁節點。主備節點儲存資料,仲裁節點不儲存資料。用戶端同時串連主節點與備節點,不串連仲裁節點。
預設設定下,主節點提供所有增刪查改服務,備節點不提供任何服務。但是可以通過設定使備節點提供查詢服務,這樣就可以減少主節點的壓力,當用戶端進行資料查詢時,請求自動轉到備節點上。這個設定叫做Read Preference Modes,同時Java用戶端提供了簡單的配置方式,可以不必直接對資料庫進行操作。
仲裁節點是一種特殊的節點,它本身並不儲存資料,主要的作用是決定哪一個備節點在主節點掛掉之後提升為主節點,所以用戶端不需要串連此節點。這裡雖然只有一個備節點,但是仍然需要一個仲裁節點來提升備節點層級。我開始也不相信必須要有仲裁節點,但是自己也試過沒仲裁節點的話,主節點掛了備節點還是備節點,所以咱們還是需要它的。
介紹完了叢集方案,那麼現在就開始搭建了。
1.建立資料檔案夾
一般情況下不會把資料目錄建立在mongodb的解壓目錄下,不過這裡方便起見,就建在mongodb解壓目錄下吧。
[plain] view plaincopy
- mkdir -p /mongodb/data/master
- mkdir -p /mongodb/data/slaver
- mkdir -p /mongodb/data/arbiter
- #三個目錄分別對應主,備,仲裁節點
2.建立設定檔
由於配置比較多,所以我們將配置寫到檔案裡。
[plain] view plaincopy
- #master.conf
- dbpath=/mongodb/data/master
- logpath=/mongodb/log/master.log
- pidfilepath=/mongodb/master.pid
- directoryperdb=true
- logappend=true
- replSet=testrs
- bind_ip=10.10.148.130
- port=27017
- oplogSize=10000
- fork=true
- noprealloc=true
[plain] view plaincopy
- #slaver.conf
- dbpath=/mongodb/data/slaver
- logpath=/mongodb/log/slaver.log
- pidfilepath=/mongodb/slaver.pid
- directoryperdb=true
- logappend=true
- replSet=testrs
- bind_ip=10.10.148.131
- port=27017
- oplogSize=10000
- fork=true
- noprealloc=true
[plain] view plaincopy
- #arbiter.conf
- dbpath=/mongodb/data/arbiter
- logpath=/mongodb/log/arbiter.log
- pidfilepath=/mongodb/arbiter.pid
- directoryperdb=true
- logappend=true
- replSet=testrs
- bind_ip=10.10.148.132
- port=27017
- oplogSize=10000
- fork=true
- noprealloc=true
參數解釋:
dbpath:資料存放目錄
logpath:日誌存放路徑
pidfilepath:進程檔案,方便停止mongodb
directoryperdb:為每一個資料庫按照資料庫名建立檔案夾存放
logappend:以追加的方式記錄日誌
replSet:replica set的名字
bind_ip:mongodb所綁定的ip地址
port:mongodb進程所使用的連接埠號碼,預設為27017
oplogSize:mongodb動作記錄檔案的最大大小。單位為Mb,預設為硬碟剩餘空間的5%
fork:以後台方式運行進程
noprealloc:不預先分配儲存
3.啟動mongodb
進入每個mongodb節點的bin目錄下
[java] view plaincopy
- ./monood -f master.conf
- ./mongod -f slaver.conf
- ./mongod -f arbiter.conf
注意設定檔的路徑一定要保證正確,可以是相對路徑也可以是絕對路徑。
4.配置主,備,仲裁節點
可以通過用戶端串連mongodb,也可以直接在三個節點中選擇一個串連mongodb。
[plain] view plaincopy
- ./mongo 10.10.148.130:27017 #ip和port是某個節點的地址
- >use admin
- >cfg={ _id:"testrs", members:[ {_id:0,host:‘10.10.148.130:27017‘,priority:2}, {_id:1,host:‘10.10.148.131:27017‘,priority:1},
- {_id:2,host:‘10.10.148.132:27017‘,arbiterOnly:true}] };
- >rs.initiate(cfg) #使配置生效
cfg是可以任意的名字,當然最好不要是mongodb的關鍵字,conf,config都可以。最外層的_id表示replica set的名字,members裡包含的是所有節點的地址以及優先順序。優先順序最高的即成為主節點,即這裡的10.10.148.130:27017。特別注意的是,對於仲裁節點,需要有個特別的配置——arbiterOnly:true。這個千萬不能少了,不然主備模式就不能生效。
配置的生效時間根據不同的機器配置會有長有短,配置不錯的話基本上十幾秒內就能生效,有的配置需要一兩分鐘。如果生效了,執行rs.status()命令會看到如下資訊:
[plain] view plaincopy
- {
- "set" : "testrs",
- "date" : ISODate("2013-01-05T02:44:43Z"),
- "myState" : 1,
- "members" : [
- {
- "_id" : 0,
- "name" : "10.10.148.130:27017",
- "health" : 1,
- "state" : 1,
- "stateStr" : "PRIMARY",
- "uptime" : 200,
- "optime" : Timestamp(1357285565000, 1),
- "optimeDate" : ISODate("2013-01-04T07:46:05Z"),
- "self" : true
- },
- {
- "_id" : 1,
- "name" : "10.10.148.131:27017",
- "health" : 1,
- "state" : 2,
- "stateStr" : "SECONDARY",
- "uptime" : 200,
- "optime" : Timestamp(1357285565000, 1),
- "optimeDate" : ISODate("2013-01-04T07:46:05Z"),
- "lastHeartbeat" : ISODate("2013-01-05T02:44:42Z"),
- "pingMs" : 0
- },
- {
- "_id" : 2,
- "name" : "10.10.148.132:27017",
- "health" : 1,
- "state" : 7,
- "stateStr" : "ARBITER",
- "uptime" : 200,
- "lastHeartbeat" : ISODate("2013-01-05T02:44:42Z"),
- "pingMs" : 0
- }
- ],
- "ok" : 1
- }
如果配置正在生效,其中會包含如下資訊:
[plain] view plaincopy
- "stateStr" : "RECOVERING"
同時可以查看對應節點的日誌,發現正在等待別的節點生效或者正在分配資料檔案。
現在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叢集的所有搭建工作。至於測試工作,可以留給大家自己試試。一個是往主節點插入資料,能從備節點查到之前插入的資料(查詢備節點可能會遇到某個問題,可以自己去網上查查看)。二是停掉主節點,備節點能變成主節點提供服務。三是恢複主節點,備節點也能恢複其備的角色,而不是繼續充當主的角色。二和三都可以通過rs.status()命令即時查看叢集的變化。
Sharding
和Replica Set類似,都需要一個仲裁節點,但是Sharding還需要配置節點和路由節點。就三種叢集搭建方式來說,這種是最複雜的。部署圖如下:
1.啟動資料節點
[plain] view plaincopy
- ./mongod --fork --dbpath ../data/set1/ --logpath ../log/set1.log --replSet test #192.168.4.43
- ./mongod --fork --dbpath ../data/set2/ --logpath ../log/set2.log --replSet test #192.168.4.44
- ./mongod --fork --dbpath ../data/set3/ --logpath ../log/set3.log --replSet test #192.168.4.45 決策 不儲存資料
2.啟動配置節點
[plain] view plaincopy
- ./mongod --configsvr --dbpath ../config/set1/ --port 20001 --fork --logpath ../log/conf1.log #192.168.4.30
- ./mongod --configsvr --dbpath ../config/set2/ --port 20002 --fork --logpath ../log/conf2.log #192.168.4.31
3.啟動路由節點
[plain] view plaincopy
- ./mongos --configdb 192.168.4.30:20001,192.168.4.31:20002 --port 27017 --fork --logpath ../log/root.log #192.168.4.29
這裡我們沒有用設定檔的方式啟動,其中的參數意義大家應該都明白。一般來說一個資料節點對應一個配置節點,仲裁節點則不需要對應的配置節點。注意在啟動路由節點時,要將配置節點地址寫入到啟動命令裡。
4.配置Replica Set
這裡可能會有點奇怪為什麼Sharding會需要配置Replica Set。其實想想也能明白,多個節點的資料肯定是相關聯的,如果不配一個Replica Set,怎麼標識是同一個叢集的呢。這也是人家mongodb的規定,咱們還是遵守吧。配置方式和之前所說的一樣,定一個cfg,然後初始化配置。
[plain] view plaincopy
- ./mongo 192.168.4.43:27017 #ip和port是某個節點的地址
- >use admin
- >cfg={ _id:"testrs", members:[ {_id:0,host:‘192.168.4.43:27017‘,priority:2}, {_id:1,host:‘192.168.4.44:27017‘,priority:1},
- {_id:2,host:‘192.168.4.45:27017‘,arbiterOnly:true}] };
- >rs.initiate(cfg) #使配置生效
5.配置Sharding
[plain] view plaincopy
- ./mongo 192.168.4.29:27017 #這裡必須連線路由節點
- >sh.addShard("test/192.168.4.43:27017") #test表示replica set的名字 當把主節點添加到shard以後,會自動找到set裡的主,備,決策節點
- >db.runCommand({enableSharding:"diameter_test"}) #diameter_test is database name
- >db.runCommand( { shardCollection: "diameter_test.dcca_dccr_test",key:{"__avpSessionId":1}})
第一個命令很容易理解,第二個命令是對需要進行Sharding的資料庫進行配置,第三個命令是對需要進行Sharding的Collection進行配置,這裡的dcca_dccr_test即為Collection的名字。另外還有個key,這個是比較關鍵的東西,對於查詢效率會有很大的影響,具體可以查看Shard Key Overview
到這裡Sharding也已經搭建完成了,以上只是最簡單的搭建方式,其中某些配置仍然使用的是預設配置。如果設定不當,會導致效率異常低下,所以建議大家多看看官方文檔再進行預設配置的修改。
Master-Slaver
這個是最簡答的叢集搭建,不過準確說也不能算是叢集,只能說是主備。並且官方已經不推薦這種方式,所以在這裡只是簡單的介紹下吧,搭建方式也相對簡單。
[plain] view plaincopy
- ./mongod --master --dbpath /data/masterdb/ #主節點
-
- ./mongod --slave --source <masterip:masterport> --dbpath /data/slavedb/ 備節點
基本上只要在主節點和備節點上分別執行這兩條命令,Master-Slaver就算搭建完成了。我沒有試過主節點掛掉後備節點是否能變成主節點,不過既然已經不推薦了,大家就沒必要去使用了。
以上三種叢集搭建方式首選Replica Set,只有真的是大資料,Sharding才能顯現威力,畢竟備節點同步資料是需要時間的。Sharding可以將多片資料集中到路由節點上進行一些對比,然後將資料返回給用戶端,但是效率還是比較低的說。
我自己有測試過,不過具體的機器配置已經不記得了。Replica Set的ips在資料達到1400w條時基本能達到1000左右,而Sharding在300w時已經下降到500ips了,兩者的單位元據大小大概是10kb。大家在應用的時候還是多多做下效能測試,畢竟不像Redis有benchmark。
Mongodb現在用的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個人覺得配置太多了。。。。我看官網都看了好多天,才把叢集搭建的配置和注意要點弄明白。而且用過的人應該知道mongodb吃記憶體的問題,解決辦法只能通過ulimit來控制記憶體使用量量,但是如果控制不好的話,mongodb會掛掉。。。
過段時間我會寫一篇關於項目裡使用mongodb所涉及到的具體業務,各位有興趣可以關注下。
Mongodb叢集搭建的三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