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列一下WriteConcern的幾種拋出異常的層級參數:
- WriteConcern.NONE:沒有異常拋出
- WriteConcern.NORMAL:僅拋出網路錯誤異常,沒有伺服器錯誤異常
- WriteConcern.SAFE:拋出網路錯誤異常、伺服器錯誤異常;並等待伺服器完成寫操作。
- WriteConcern.MAJORITY: 拋出網路錯誤異常、伺服器錯誤異常;並等待一個主伺服器完成寫操作。
- WriteConcern.FSYNC_SAFE: 拋出網路錯誤異常、伺服器錯誤異常;寫操作等待伺服器將資料重新整理到磁碟。
- WriteConcern.JOURNAL_SAFE:拋出網路錯誤異常、伺服器錯誤異常;寫操作等待伺服器提交到磁碟的記錄檔。
- WriteConcern.REPLICAS_SAFE:拋出網路錯誤異常、伺服器錯誤異常;等待至少2台伺服器完成寫操作。
當我們執行如下操作時(將"name"為"lily"的"age"設定為20):
db.update({"name":"lily"},{"$set":{"age":20}})
預設情況下,該操作會使用WriteConcern.NORMAL(僅在網路錯誤時拋出異常),等同於:
db.update({"name":"lily"},{"$set":{"age":20}},WriteConcern.NORMAL)
使用NORMAL模式參數,可以使得寫操作效率非常高。但是如果此時伺服器出錯,也不會返回錯誤給用戶端,而用戶端會誤認為操作成功。
因此在很多重要寫操作中需要使用WriteConcern.SAFE模式,保證可以感知到這個錯誤,保證用戶端和伺服器對一次操作的正確性認知保持一致。
(根據筆者測試,如果伺服器發生掉電情況,用戶端依然得不到當時操作的錯誤返回,需要特別注意)
另外在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確切知道這次寫操作是否成功(或者本次更新操作影響了多少個對象),這時候就需要:
WriteResult ret = db.update({"name":"lily"},{"$set":{"age":20}});
if(ret.getN()>0) //操作影響的對象個數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或者:
WriteResult ret = db.update({"name":"lily"},{"$set":{"age":20}});
if(ret.getLastError() == null)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此時,getLastError()會查詢上次操作結果是否出現錯誤。
更進一步
然後由於mongodb中使用串連池的原因,getLastError()需要再次從串連池中擷取串連,這樣效率會慢一些。可以這樣做:
db.requestStart();
WriteResult ret = db.update({"name":"lily"},{"$set":{"age":20}});
if(ret.getLastError() == null)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db.requestDone();
就可以保證update操作和getLastError()使用同一個串連,並且減少了一次存/取串連的過程。
還有一個方法
此時也可以使用WriteConcern.SAFE參數:
WriteResult ret = db.update({"name":"lily"},{"$set":{"age":20}}, WriteConcern.SAFE);
if(ret.getLastError() == null)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 is equivalent to
db.requestStart();
WriteResult ret = db.update({"name":"lily"},{"$set":{"age":20}});
if(ret.getLastError() == null)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db.requestDone();
這也是我推薦使用的方式,這樣即可以高效的得到返回結果,還能感知到伺服器錯誤,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