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寫redis指令碼,寫redis指令碼
一、redis指令碼環境
要寫redis的指令碼,首先應該搭建好它的指令碼環境。redis使用lua作為其指令碼語言。所以搭建lua環境成了首要工作。
環境:centos7.0
redis:3.0.2
1.1 安裝lua環境
[root@localhost lua]# curl -R -O http://www.lua.org/ftp/lua-5.3.0.tar.gz[root@localhost lua]# tar zxf lua-5.3.0.tar.gz[root@localhost lua]# cd lua-5.3.0[root@localhost lua]# make linux
執行到這裡的時候,報了一個錯,
說缺少什麼readline。缺少,就去安裝它吧。
1.2 安裝readlin
[root@localhost lua]# yum -y install gcc make ncurses-devel readline-devel# 執行完以上操作後,繼續以下命令[root@localhost lua]# make linux[root@localhost lua]# make install# 使用lua命令,查看是否安裝成[root@localhost lua]# lua
看到,則表示安裝成功了。
二、hello world指令碼
從經典的hello world開始我們的第一個redis指令碼吧。
首先在某一個目錄下建立一個lua檔案,用於存放指令碼。
2.1 lua指令碼內容
local msg = 'Hello, World!';return msg;
該指令碼就是將hello world賦值給msg,然後返回回來。
2.2 執行這個指令碼
在執行之前,首先確保redis的服務已經開啟。然後使用一下命令進行執行。
redis-cli –eval /root/lua/first.lua
命令解釋:–eval告訴redis-cli讀取並運行後面的Lua指令碼,後面是存放的lua檔案路徑。
這是一種執行方式,還有另外一種執行方式。
redis-cli EVAL “$(cat first.lua)” 0
兩種執行方式,都會得到一樣的結果。第二種方式中,相當於再再redis的命令中執行了一條shell指令碼。cat first.lua的意思就是擷取該檔案內容並顯示出來。然後0表示使用了redis的鍵的數字型大小,該指令碼沒有使用故設定為0。
個人更傾向於第一種執行方式。
三、帶參數的redis指令碼
3.1 指令碼內容
local link_id = redis.call("INCR", KEYS[1])redis.call("HSET",KEYS[2],link_id,ARGV[1])return link_id
指令碼作用描述:redis通過incr命令將第一個傳入的key值進行增加1,然後通過hset將第二個傳入的鍵,以及通過incr得到的值作為欄位,然後argv的第一個參數作為值,存入到hashtable中。並且在最後返回存入鍵的欄位值。
3.2 執行指令碼。
方式一:
redis-cli –eval /root/lua/second.lua links:counter links:urls , http://www.bnersoft.com/
方式二:
redis-cli eval “$(cat second.lua)” 2 links:counter links:urls http://www.bnersoft.com/
兩種方式,任選一種,然後使用redis的內建用戶端,可以清晰看到redis中新增加了兩個鍵。
[root@localhost lua]# KEYS *
然後通過相關命令,可以查看其中的值,這裡就不在進行示範了,大家可以自己實驗一下。
PS:初學redis,不確之處,望指教,也希望本文對大家有一點點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