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可能是互聯網創業者的最壞的時機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互聯網
時機
生於80年代這群人,最早的80生人已經35歲,夾在而立與不惑之間,性格與思想成熟,熟練掌握工作技能、有行業人脈、有經濟基礎,正值一生中的黃金時期,也可能是創業的最佳時機。 最晚89出生的人群也已經有了3~5年的工作經驗,他們正站在大公司與創業公司的十字路口,是跳槽到更好的企業,還是選擇創業? 前者相對穩定,後者頗具風險。 當看到90後的余佳文們作客央視大談其談時,80後們開始集體焦慮——看來不創業是不行了。 可是創業,做什麼? 我的朋友C,是朋友圈中收入最高的。 他是BAT的一流工程師,是某電腦領域的佼佼者,也曾獲得公司內部大獎,如果一直幹下去,待遇還有上升空間。 在寶寶出生的第一年,他決定要換掉這種頻繁加班、拿命換錢的日子。 於是回到山東老家,招了2名大學生開始培養,幹起了微信相關的事業——這在當時很火爆,主要是為當地企業開發微信公眾號,運營公眾號。 像他這種正規軍,回到地方後反而寸步難行。 企業的開發需求是有,但是都被其它不懂技術的雜牌軍給包了。 雜牌軍們拿著通用的程式,低廉的價格,快速掃蕩企業,已經賺到了第一桶金。 朋友C在微信開發事業無果後,選擇做了一個本地生活相關的微信公眾號+網站,因為命名原因無法認證,無法認證就拿不到相關介面,拿不到相關介面等於此項事業又荒廢了。 2015年起,朋友C開始做起了老本行:開發。 為具備開發需求的中小企業和網站開發,地域不限,需求不限。 這項事業技術門檻較高,競爭較小,總算撐起了公司的運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生活又轉了一圈,從給別人公司打工,回歸到給自己公司打工,最核心的還是依靠自己的技術實力。 創業並非一勞永逸,高維空間到了低維不一定是秒殺,也可能是被排外。 2015年,朋友C的關鍵字是回歸。 回歸到自己熟練的技能與熟悉的生活。 我的朋友W,和朋友C的經歷驚人相似。 他也是BAT的員工,是一位資深媒體小編,在圈內有著很好的口碑和企業資源,工資收入加上外快,收入也頗豐。 應朋友之邀,他選擇離職與朋友做社區O2O外賣專案。 簡單說,就是通過微信公眾號展示商戶資訊,顧客線上下單,線下送貨上門。 這項事業有真實的使用者需求在,霧霾嚴重的北京,大把的人寧肯在家宅著也不願意出門,但是我得吃飯,也得喝水,也得購物吧;這項事業也有價值,北京有成千上萬個這樣的社區,也有數十萬個小店,盤活這些小店的資源,將他們搬到線上, 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這項事業還是沒有做成。 朋友W遇到了和朋友C一樣的問題:公眾號認證和介面問題,直接推遲了專案的上線——在2014年底,微信放開了認證政策,如果朋友W晚一些創業,是不是專案就不會這麼快失敗呢? 我對朋友W放棄這項事業的關鍵原因尚不可得知,我的推測可能是社區O2O是一項很重的事業,需要大眾點評式掃街與談判,顯然拿筆桿子的文弱媒體人能想到,但是做不到。 2015年,朋友W也開始做起了老本行:媒體。 依靠自己的專業能力做一家專注互聯網金融的垂直媒體。 就像我的其它幾個媒體朋友分別專注手游、智慧硬體和評測。 2015年,朋友W的關鍵字是清零。 他需要清空自己的創業經歷,從零開始掌握互聯網金融的知識與資源。 我的朋友M,做的也是微信相關的事業,他不懂技術,不會寫文章,不靠專業技能事業卻做得最為順利。 朋友M依靠的是對內容天生的敏感度,以及對使用者的心理的掌控——沒錯,他就是微信公眾號的百萬大號。 與他同類的人群還有微博段子手,以及曾經的人人網紅人與人氣QQ空間。 他專注運營自己的公眾號,通過接企業廣告的形式,獲得基本收入;2014下半年趕上廣點通爆發,開始多帳號運營策略,最高的時候月入百萬,微信編輯多達幾十人。 短短的幾個月爆發期,微信調整廣告策略,他的收入下滑後被迫回歸老本行,接企業廣告彌補團隊投入。 幾十個公眾號還在,數百萬粉絲群體還在,但是朋友M已經想要轉型了。 轉型的方向好幾個:做微商。 總不能一直發廣告,一直為他人做嫁衣,要嘗試自有產品。 做自媒體。 總不能一直複製他人內容,粉絲黏度太低,並且沒有上升空間。 做APP。 朋友M覺得,APP或許比公眾號更安全一些,更能留住使用者? 公眾號的粉絲雖多,但同時面臨政策風險和平臺風險,誰保證自己的帳號違規被封禁? 誰保證公眾號不會成為下一個微博? 2015年,朋友M的關鍵字是減法。 他可以做的專案看似很多,他需要不斷做減法,選擇一個專注其中。 回歸、清零與減法——2015年可能是互聯網創業者的最壞的時機,因為現在的創業並非創業,你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繼續過一成不變的生活,還是需要回歸自己的專業技能,需要學習掌握新的趨勢,需要不斷放棄和做出抉擇。 2015年也可能是互聯網創業者最好的時機,假如你做的不只是純粹互聯網的專案,而是作為一名互聯網老人與傳統行業新人,投入到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大軍中。 黃太吉煎餅太難吃,身邊的朋友都知道它的品牌,都關注了它的微博,但沒有一個人去吃它。 西少爺肉夾饃太貴,9元一個的價格是其它傳統小店的1.5~2倍,還因創始人內訌一度關停過。 我們是否能做出更好吃的煎餅,更具親民價格的肉夾饃? 我的另外一個媒體朋友X,酷愛吃小龍蝦。 她自己研究配方,打造自己的小龍蝦品牌,清早5、6點起床進貨,男友負責清洗,雇人送貨上門,就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的小圈子內一宣傳,已經基本收支平衡了。 朋友做小龍蝦很辛苦,但是也樂在其中。 她愛吃小龍蝦,把自己做的乾淨衛生、美味的小龍蝦送到同好者哪裡,收穫了滿滿的成就感。 朋友也很忙,忙到沒時間見投資人(貌似投資人們都很熱衷此類專案,可惜她自給自足要投資幹什麼? ),但是龍蝦是有季節的,每年4~11月是龍蝦肥美的時候,而12月~3月,現在的她可能正在周遊世界呢! 換任何一份工作,會有4個月的假期給你嗎? 時近年底,行業內的一位CEO和投資人發起帶創業者去矽谷的活動,去矽谷學習;如果我是這位CEO和投資人,我一定帶創業者們去下鄉,去到北上廣深以外的二三線城市,那裡居住著大量的民眾有著眾多的傳統企業等著被互聯網改造。 在高大上的矽谷,和中國邊陲的鄉鎮,是不是後者更接地氣? 一款基於使用者需求的APP和一項對傳統行業的改造事業,是不是後者的專案更有前景也更有社會價值? 如果要對2015年的創業趨勢做預測,我認為純粹的互聯網創業會愈發艱難,這些專案最有可能誕生於現有的互聯網公司之內,如微信之于騰訊,也有可能誕生於互聯網公司的離職員工,如刀塔傳奇;而結合傳統企業的創業專案,會愈演愈烈, 也是80後創業者的機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