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2.0時代:回歸本質從孵化專案到孵化人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創業
在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之下,「創業」不再只是一個名詞,是真正轉化為了動詞,而資本的助推也造就了新一輪創業的熱潮。 高頻率的融資專案宣佈輪番而至,每個細分領域都能找到市值幾億美元的公司。 起初,優質的專案優質的人是那麼的寥寥,有著龐大資金的VC機構,在為數不多的專案計劃書中更是難以找到,讓人更眼前一亮的可持續發展專案,於是BAT帝國的崛起順理成章變為唯一趨勢,投資機構也只能跟投,做一些助力和錦上添花的事情。 「創業」的地標性城市——矽谷是一個充滿各種可能、誕生過無數奇跡的地方。 從三藩市灣區沿加州101號高速公路至聖約瑟,在著名的「矽谷大道」兩側,駐紮著數千家科技公司、投資機構和孵化器。 作為全球創業和高科技引擎,有人把矽谷的成功,部分歸於「制度性框架」,可以這麼理解,這個制度性框架的精髓,就是孵化器模式,產出了眾多的新概念、新公司和創業者。 於是矽谷式創新精神+中國大市場=奇跡。 把孵化器模式導入中國,鼓勵創業者堅持自己的理念,發展自己的專案,於是一大批孵化器專案的開展激發了中國前所未有的創業高漲情緒,中國迎來了創新精神高峰期,更多的年輕人願意主動通過技術或平臺搭建,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消費模式, 讓社會變得更智慧更智慧,這是一個全民創業的時期,中國正式步入創業1.0! 創業如何回歸本質1987年中國第一家企業孵化器成立到現在,中國各種孵化器的數量有1500個之多,國家級孵化器,微軟創投加速器、創新工廠、聯想之星、3W咖啡等新型創業孵化器。 它們提供幾個月不等的免費辦公場所,提供各種配套服務和輔導,融資洽談等。 很大程度上,它們加速了初創企業的成長和成功率。 中國的制度性框架,正越來越成熟,但和矽谷仍有巨大差距。 20年前的俞敏洪創辦新東方時,創業被看成不務正業,被人鄙視;15年前馬雲做阿裡巴巴,被當成騙子和瘋子。 中國的前幾代創業者,他們成功,更多是靠天時、地利、人和、膽識。 而今天,創業者在各種孵化器、投資機構的推動下,成為更幸運的一代。 但是,隨著中國大量的孵化器專案啟動,隨之「增漲「的也是各種各樣的創業專案,很多人說現在不再是創業者跟著投資機構屁股後面找錢,而是投資機構拿著錢追創業專案的時代了! 並且羅列了很多案例,但是筆者思考的是,這真的是好的趨勢麼? 筆者姑且把「增漲」看為是「膨脹」,雖然眾多優秀的年輕創業專案層出不窮,但真的達到可以全民創業,加速構建孵化器基地的程度了麼? 很多創業專案輪番死掉,有限的基金,有限的投資機構,最重要的是,有限的市場,有限的使用者,卻有大量的創業專案! 筆者認為,某種程度上,我們是不是縱容了失敗呢! 浪費了孵化器提供的物資,還耽誤了大量等待進駐的創業專案! 創業1.0時代——創業專案擁擠,但資金有限,出路在哪兒呢? 過去幾年,國家陸續出臺檔,僅2012年就連續出臺兩個檔,要把創業教育納入傳統大學的課程體系,從源頭的學生扶持創業。 特別是,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形式很嚴峻,以前很搶手的MBA都會面臨就業壓力,所以,創業將是一個承載年輕人夢想的出口。 而創業專案的核心是創始人,如何做到抓住創業核心,顧名思義就是抓住有能力的核心創始人! 大家都在本著鼓勵創業的心態傳播正能量, IDG資本合夥人李豐就表示過,知道年輕人創業會失敗,但是我們感動在這樣的年紀能做這樣的事情! 創業孵化的核心是人儘管創業者大潮洶湧澎湃,但成功者仍然是少數派,這是不得不正視的現實。 初創公司的自然狀態,就是走向死亡,大多數初創公司在早期階段,需要好多奇跡才能逃離這種命運。 對創業這件事兒來說,資本、孵化器等外在因素,屬於錦上添花,創業的核心,還是創業者本身, 人要比他們的idea和商業模式構思更重要.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創業者,具備了與成功密不可分的特質,不管他的想法多麼簡單,甚至不太靠譜,搭上一個不錯的團隊,他都可能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甚至驚人的成就。 尤其是對於那些年輕創業者,當他們在經驗、資源、戰略眼光等諸多不足的創業初期,什麼對他們才更重要? 在這種創業環境有待升級的時刻,筆者欣喜的發現,國內有兩家機構更好地繼承了矽谷創業精神和創業本質精髓——清華經管學院X-lab和IDG資本「自由人「專案——青年創業者扶持計畫,前者是培養創新創業的教育平臺, 後者是用導師制來培養和扶持創業者、創始人的實戰平臺。 他們是真正抓住了創業的真正核心,做到「Pre孵化器「——孵化人! IDG資本」自由人「專案負責人說道,一個具備創業潛質的人是最值得孵化的,青年創業者扶持計畫就是要把具備快速吸收能力的30歲以下青年者彙聚到一起,你可能創過業失敗了;可能正在創業;也可能有無數的想法正準備創業但無從下手, IDG提供圈子,提供一切讓你觸手可及的可整合資源,讓你更清晰的知道創業的方向和當下的剛需,投資分析團隊幫你分析你的創業構思可實施性,讓你更穩妥的步入創業之途。 筆者認為,真正的創業2.0時代來臨了! 10月7日,IDG自由人專案開展首場線下實戰交流沙龍,30多位自由人、自由人候選人和投資人將細說如何孵化創業者。 1989年王天龍是位從13歲就在國內外生活的海歸,拿到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曾有過兩次創業經歷,今年初,回國在百度工作半年,後來,遠在美國的太太在微信上發給他IDG自由人專案的介紹,同時也有國內朋友向他推薦,因此, 他第一時間報名並被IDG錄取,成為IDG「30位30歲以下青年創業者扶持計畫」的一名自由人。 作為一個創業兩次且不太成功的年輕人,王天龍加入自由人計畫後,每天接觸和思考的都是全新的東西,「不需要坐班,我們還拿著5-10W美刀的年薪,我們可以跟著投資人看很多專案,從中瞭解行業趨勢,發現專案的問題,這是一個全新的視角 ,以前我是創業者,是被投資的角色,現在從投資者的角度,視野更開闊,可以更客觀去看待之前的自己。 還能結識很多資源和夥伴,未來再次創業的話,也會有直接的合作機會,這是我從未感受到的真實,我覺得這份IDG自由人的工作超前了。 」1992年的劉羨然今年剛從清華本科畢業,綜合了創業考驗和很多工作機會後,他加入IDG自由人專案,在此之前,他是位校園創業者,剛剛把自己在大四時創辦的公司賣掉。 他對自己有非常清晰的認知,「我們因為太年輕,創業時也發現很多不足,比如戰略眼光和全域視野,想出一個商業模式後,也不太清楚如何延展,如何定位。 人脈、工作技巧和管理也很欠缺,怎麼招人和留人,這些在IDG的開放平臺上,都可以慢慢提升。 能加入IDG自由人專案的人都很優秀,彼此間也是很好的交流和學習。 」從孵化器孵化專案到IDG做孵化人的角度來說,劉羨然認為,IDG資本自由人專案,是一個很偉大的嘗試。 常年在外海生活的王天龍,也是第一次以這種方式來進行自己的下一個創業。 而IDG敢於做這種「Pre孵化器「也是希望找到並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企業創始人,他們將是未來經濟型社會的中堅力量,新一輪的商業帝國將屬於那些有獨立思考能力、對行業有前瞻性和深度探究,具備自信、自我驅動力和主動學習的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