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在華跑馬圈地糧油市場糧食安全敲響警鐘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在華
圈地
外資
糧油
警鐘
外資緊盯中國糧食 ■蔡恩澤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安全日,而早在今年8月,來自新加坡的益海嘉裡集團已將收購目標鎖定在中國的中晚稻上。 在中國糧倉腹地江西撫州,一些地方的水稻尚未成熟,就被益海嘉裡以高價定購手段搶購一空,致使當地中小糧食加工企業紛紛倒閉。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中國糧食安全再亮紅燈。 複製金龍魚輝煌 目前全球糧食運銷掌控在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等4家跨國公司手中。 在中國市場,ADM公司與新加坡郭氏兄弟共同參股的豐益國際動作最為迅速。 而豐益國際正是益海嘉裡的母公司,在國內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經近40家,堪稱全國糧油加工老大。 益海嘉裡曾經製造過金龍魚的輝煌。 作為益海嘉裡旗下的主打品牌,金龍魚佔據中國食用油行業半壁江山。 益海嘉裡憑藉資本和品牌等優勢,從原料供應、期貨貿易、生產加工到市場管道等,對中國食用油基本實現全鏈條控制。 眼下,益海嘉裡一方面快馬加鞭地在東北、江西、四川等大米主產區跑馬圈地,劃定「勢力範圍」,拼搶收購權,一方面又在終端銷售等各個方面與中糧、中儲糧等本土企業角力,搶分市場蛋糕。 有道是「糧油不分家」。 益海嘉裡在佔領中國食用油一半市場之後,又開始覬覦中國米麵產業,實施大規模滲透。 其手段就是高價收購,妄圖將中國本土企業擠出糧食市場,再實行壟斷經營。 於是稻未黃,搶購忙。 今年早稻收購季節,在江西金溪縣國有糧食購銷公司和中儲糧金溪直屬庫都未開磅收購的情況下,益海嘉裡8月1日率先掛牌收購常規早稻。 每百斤98元的出價,既高於今年國家制定每百斤93元的早稻最低收購價,也高出去年同期江西市場早稻收購價6—8元,還高於目前江西市場早稻平均收購價。 益海嘉裡的絕招就是從農民田頭直接收購水稻。 農民收割的水稻不用整曬,過秤後直接由益海嘉裡入庫用烘乾機烘乾。 這對農民來說,節省了整曬的成本,當然划算。 於是益海嘉裡捷足先登,當地中小糧食加工企業缺少烘乾機,無力競爭,只得關門息業。 撫州市臨川區糧食購銷總公司黃經理對採訪的記者大倒苦水:「我們空出了大量的倉容,卻收不到糧食,現在工資都發不出來。 」 益海嘉裡收購的常規早稻水分為14.5%、雜質為3%,如果折算成13.5%水分、1.5%雜質的國家等級標準,其98元/百斤的收購價實際上達到105元/百斤。 按照目前市場米價,加工100斤稻穀要虧損1-2元。 但益海嘉裡包藏禍心,就是要通過控制價格來清理門戶,明知虧損,也要搶購,憑藉其巨大的資金和技術實力來屯糧,從而壟斷市場,左右市場價格。 在前兩年,益海嘉裡抱定虧損的念頭進行市場博弈,待到第三年,則獅子大張口,將大米利潤盡攬囊中。 不難看出,益海嘉裡的野心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複製金龍魚從油到米的財富神話。 滲透路線圖 外資對中國糧食早有圖謀,對中國糧食的滲透有一張精密的路線圖。 從競爭地域來說,由北向南。 外資對中國糧食的滲透始于東北糧食主產區,此後逐漸向南方蠶食。 比如法國路易達孚公司2005年在錦州投資1500萬美元建設年加工60萬噸大豆專案得手,專案日處理大豆最低能力為2000噸,建成後年產值可實現18億元人民幣。 然後逐漸向南方產糧區擴展滲透。 從經營品種來說,由次到主。 外資先將大豆等不太引人關注的食用油控制在自己手中,通過收購或參股國內大型糧油企業,獲得中國大豆80%的 進口權,導致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被外資控制。 中國作為大豆生產大國,如今卻只能成為他國的廉價原料基地。 外資從大豆、小麥到大米次第推進,大豆得手後,又建立或收購麵粉廠、大米加工廠,借助植物油的銷售管道進入糧食消費市場。 從產業鏈條來說,由單趨全。 外資剛開始進入中國糧食市場,多數是從單一的銷售環節開始,如今已滲透到整個產業鏈條,從育種、收購、加工、儲存、銷售、物流、股市乃至期貨,無孔不入。 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等四大外資糧食巨頭都通過各種途徑滲透到中國糧食流通市場的廣大領域。 這些外資巨頭都極有眼力,它們看中的機會,正來自糧食流通體制改制後,基層糧庫面臨的困境。 敲響警鐘早應對 外資進入中國,糧食產業是一把雙刃劍。 外資進入中國糧食的購銷環節,短期內能夠看到的好處是糧價上漲讓農民得利。 這些企業還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資金,有利於促進行業競爭、提高加工水準和技術進步,可避免糧食收購企業一家甚至幾家壟斷市場,也能盤活基層糧站、糧庫的資產,解決國有糧食企業職工下崗的問題。 河北、山東等地糧食局官員均表示,在糧食局改制後的困難時期,地方國有糧庫非常希望和益海嘉裡這樣資金雄厚的客戶合作。 因為這種合作方式沒有風險,只是利用糧庫的倉儲和人員就能夠獲得收益。 但長期來看,外資對中國糧食產業的大舉滲透對中國糧食安全存在一定影響。 外資企業進入糧食購銷領域後,有可能使政府有關部門不能及時掌握糧食庫存和購銷狀況,難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在當前的通脹預期下,部分企業和商人會囤積糧食,然後放出各種信號,像炒作綠豆一樣趁機炒高糧食價格。 而糧食價格一旦發生非理性上漲,就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動盪。 農業部長韓長賦曾提醒「中國人的飯碗不能端在別人手裡」,並非危言聳聽。 而作為世界糧食主產國和出口國的中國,今年先後遭受了旱災和水災的雙重襲擊。 據中國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統計,受其影響,中國今年夏糧總產量為1.23億噸,比去年減少39萬噸,7年來首次出現夏糧減產。 因此,要敲響警鐘,警惕外資危及中國糧食安全,要採取果斷措施,及早應對,保證中國糧食安全。 加大行業重組力度。 要像鋼鐵行業那樣,加強本土糧食行業重組力度,要有自己的特混艦隊,與國際糧食巨頭抗衡。 目前中國糧食企業以中糧、中儲糧兩大集團為龍頭,在國內市場佔據有利形勢,但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既然人家把「搶糧戰火」燒到自家院內,中國本土糧食企業也應當打出去,到對手後院去搏一把。 創立中國品牌。 外資搶奪中國糧食資源,除了靠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外,還仰仗其創立的品牌滲透中國市場,比如在中國家庭的灶台前、餐桌上晃悠的「金龍魚」、「胡姬花」、「元寶」、「鯉魚」、「香滿園」這些外國品牌,很受中國消費者歡迎。 中國糧食企業也應當下大力氣創立自己的品牌,與國際品牌競爭。 招商引資要把關。 新修改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對外資在農業領域的投資進行了調整:要求在作物品種、糧食生產、轉基因、棉花、重大的高科技及生物安全方面一定要由中方控股;同時加強了對糧食相關領域的控制力,包括化肥、農藥、糧食的零售、 批發及物流領域等外資只能參股。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許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的時候饑不擇食,出於政績衝動,將一些防線給主動撤掉,給外資低成本進入創造了極大的便利。 因此,要強調招商引資必須兼顧國家糧食安全,嚴禁隨意開綠燈放寬外資進入糧食市場的門檻。 糧食要謹慎出口。 中國有13億人口,糧食是關乎國家安全的第一要素。 眼下,俄羅斯等產糧國家都實行糧食禁止出口的政策,以保護本國的糧食安全。 中國為了與有關國家搞好貿易往來,適量出口糧食是必要的。 但國家一定要實行有控制的糧食出口政策,紮緊糧食出口關,不讓外資在糧食出口上「興風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