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會發出這個疑問,源于前段時間聊的一個專案。 業務幫(Android)是一個連接消費者與業務員(主要是銷售)的社交銷售平臺。 簡單說,這個平臺基於SNS整合了一批個人業務員,領域橫
會發出這個疑問,源于前段時間聊的一個專案。
「業務幫」(Android)是一個連接消費者與業務員(主要是銷售)的社交銷售平臺。 簡單說,這個平臺基於SNS整合了一批個人業務員,領域橫跨金融保險、房地產、汽車、IT、服務等重視人對人銷售的線下行業。 這些行業的傳統秩序是,銷售人員依附于機構,要麼通過機構去接單,要麼只能通過拉關係、掃街、發廣告等方式獲取客戶,獲客不夠精准,而且成本很高。 「業務幫」試圖通過一款移動產品,批量化地導入流量,再把流量分發給業務員,降低其獲客成本(類似58同城和趕集的邏輯)。 站在消費者角度,原本需要跑很多線下網點、見很多線下業務員的工作,可以通過線上SNS的輕互動來完成,而且在「業務員」這一層面上可以有更多可選性。 之所以設計成SNS,是為了讓業務員的軟性資訊有更多的沉澱和傳播,便於被使用者發現和篩選。
單看這個產品的話,目前還有不少問題,但在和創始人的聊天中,我收穫了一個十分有意思的Pivot邏輯:
Step 1:通過一款工具或社交產品,滲透業務員群體。
Step 2:當你圈攏的業務員群體足夠大(僅中國據估就有數千萬),你就能把它變成一種「銷售雲」。
Step 3:你可以對接上游品牌商資源,打造一個打通「商品—平臺—業務員—終端消費者」的B2C2C閉環。 直白說,成為一家超級直銷網路。
雖然我沒做過這類直面客戶的銷售(只在某國企跑了幾個月的管道和現場),但想想這個「銷售雲」的畫餅,還是有點小激動呢!
傳統上,企業搭建和維護一個銷售團隊的代價十分高昂,尤其在拓展異地市場時,會面臨很高的資訊和關係壁壘。 但如果眼前有這麼一個平臺:它擁有海量的銷售人員,現成的客戶資源,和全國性的佈局,只要有商品資源注入,它就能自動實現大規模的商品銷售和分發——你是否願意把自己的銷售工作外包給這個平臺?
如果這樣的平臺存在,我們設想它應該具備如下兩點特性:
一、這是一個按需取用、可以彈性擴展的網路。 按需取用不僅體現在「量」上,還包括銷售人員的能力特點、客戶資源、行業背景和地域分佈。 品牌商提出一個銷售需求,平臺給出一個銷售團隊組合,商品直接向下分發。 品牌商所要支付的成本,將與它的業務規模相匹配,銷售環節既不會成為企業價值鏈上的瓶頸,也不會成為資源浪費。
二、這是一個自組織社區。 銷售活動,從團隊培訓到售前和售後是一個相互銜接的鏈條,鏈條上的所有環節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價值。 只解決個別環節(比如僅僅只是撮合供求資訊,或只是把東西賣出去),而沒有與其他環節的配合,註定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業態。 品牌商、平臺和業務員通過SNS自由撮合,可以建立一種淺層聯繫。 但要讓業務流跑起來,還需要比SNS更深度的協同。 這要求平臺方提供一系列支援性資源,比如培訓,比如某種協同工具。 目標是保證一個臨時拼組的團隊也能夠高效協作。 個人會自發組織成企業,但沒有企業的外殼。
雖然,我最初想把它簡單定義為一種「眾包銷售」。 但迄今為止的眾包實踐基本逃不出「碎片化」「輕度參與」「簡單任務」等幾個特點,而這些特點在這裡並不適用。 斟酌之下,似乎還是「銷售能力雲端化」的表述更加貼切。
讓我們再放大一點視角,看看「雲」在IT之外的延伸:在工業生產領域,富士康已經成為最大的「生產製造雲」;在物流領域,菜鳥網路正在佈局可能是全球最大的「物流雲」;在城市交通領域,各類按需提供交通服務的「雲」 平臺(比如租車)更是百花齊放——不知道線上下商品直銷領域,相同概念是否還能夠帶來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