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糧食安全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國際社會
糧食安全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不蛋定」...... 中國農產品市場近來仿如坐上過山車,諸多產品先後上演漲價大戲,成為輿論熱點。 與此同時,國際農業市場上中國政府的採購也在進行中,並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英國《金融時報》8月30日發表題為《中國糧食安全無憂? 》的文章,對此進行評述,主要內容如下: 正當農業市場的注意力集中在俄羅斯重大旱災之際,軟性大宗商品生產及消費領域的另一大變化正在暗中湧動:中國今年的收成平平,加之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對中國傳統上的「糧食自給自足」 構成了很大壓力,推高了價格,並促使中國大量進口糧食。 中國玉米和大豆進口量的增長,引發了這樣的問題:隨著國內需求上升,加上城市擴張導致農業用地減少,中國的糧食自給政策能否維繫? 目前,中國的玉米進口量創15年新高,而大豆進口量在5年間翻了一番。 大米進口量也高於往年,中國正在越南及其他地區大舉採購。 中國在海外採購其認為關乎國內糧食安全的重要農作物玉米和大米,以及大豆的進口激增,重新點燃了這樣的擔憂:中國的舉動可能影響全球農業大宗商品市場。 「我們已看到中國對大豆的需求在國際市場上引起了多麼重大的變化。 假如他們對玉米的需求同樣迅速上升...... 那顯然會引起國際玉米市場的重大調整。 」荷蘭合作銀行駐倫敦的穀物分析師盧克·錢德勒表示。 中國一直面對著末日預言般的警告:中國需求增長將導致全球性的糧食緊缺。 事實證明,這些預言基本上都落空了。 不過,中國雖然成功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但依然得用有限的肥沃土地、稀缺的水資源以及相對落後的農業技術來供養國民。 「中國的糧食自給率仍高達99%,但中國是個大國,而一般來說,國際農業市場很不活躍,所以當他們進入市場,尤其是一些新市場時,就可能造成很大影響。 」斯坦福大學中國農業政策專家羅思高表示。 中國政府把糧食自給自足視為關係到國家安全的事務。 為應對如何增加糧食供應方面的挑戰,屢屢在農業上投入創紀錄規模的資金。 全球最大的拖拉機及聯合收割機製造商迪爾公司估計,今年中國政府在農業上投資1400億元人民幣(合205億美元),較2004年的140億元人民幣增長了9倍。 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是今年中國玉米和大豆進口增加的一個關鍵原因。 隨著中國人變得更加富裕,他們變得比以前多吃肉、少吃飯了。 據美國農業部估計,儘管家庭收入不斷增長,今年中國大米的絕對需求與10年前基本相當。 與此同時,玉米和大豆等用於餵養牲口的主要飼料消耗量激增,其中大豆消耗量10年來翻了一番。 目前市場正在爭論:近期中國糧食(特別是玉米)進口激增,是預示著中國從此會長期在海外採購糧食,抑或只是中國局部地區天氣狀況不佳導致的一次性事件? 1994-1995年中國糧食進口也曾激增,但事後證明只是短暫現象。 聯合國糧農組織駐羅馬高級穀物經濟學家阿布多爾雷紮·阿巴西安表示:「我們的確預計中國的玉米進口將逐漸增加。 但考慮到中國的總體規模和消耗情況,進口量應相當有限,估計在500萬-600萬噸,至多1000萬噸。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去年中國玉米總消耗量為1.56億噸。 還有一些人認為,中國今後基本上會保持糧食自給自足,尤其是如果農業政策能夠成功提高莊稼收成的話。 華盛頓「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中國農業專家樊勝根認為,農業政策,包括生物技術相關政策,對於今後的中國莊稼收成以及糧食進口需求,將起到關鍵的決定性作用,未來數年內,「中國不會成為一個很大的玉米淨進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