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催生低成本電影行銷成功:藝術片也有春天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淡季
低成本
也有
范冰冰的加盟,以及《觀音山》主打的叛逆青春的宣傳定位,讓「小眾」藝術片在這個電影淡季大賣 近百場宣傳活動,超過投資成本過半的宣發費用,兩極分化的口碑爭議。 1200個拷貝投放量,2600萬元的首週末票房。 投資1200萬元的李玉新作《觀音山》在「倒春寒」的3月影市,成為目前關注度最高、話題性最多、票房最高的國產影片。 按照以往影市經驗,業內人士之前對該片的票房「錢」景並不看好。 但結果卻是《觀音山》實現了票房和關注度的雙贏,除卻影片本身品質有一定的保證外,該片在檔期的選擇、大片式的宣發規模等行銷手段方面做出的成績也受到關注,讓這部定位為「具有藝術品位的商業片」成為藝術片成功運作的優秀案例。 成本 宣傳成本超投資一半 據片方提供的資料,《觀音山》在上映三天票房便獲得了2600萬元,而之前國內某知名電影公司給該片開出的總票房預測僅為700萬元。 有了藝術片在國內市場不吃香的前提,影片在宣發工作上大膽運用了「大片行銷」的模式:在全國共做了79場宣傳活動,走訪十多個城市巡迴宣傳,營造了上百個宣傳點,甚至投放了與大片規模相當的1200個拷貝。 據影片總發行人高軍透露,一般國產大片的宣發成本基本是控制在總投資的1/3,而《觀音山》則高達700萬左右,超出了影片1200萬投資成本的一半,行銷的陣勢已經遠遠大於影片本身。 同時,影片眾主創的高度配合也是促使該片知名度不斷升溫的重要原因,「主創先後累倒了好幾個,范冰冰就是頭一個累病的,整個宣發團隊平均每天最多睡四個小時。 」 檔期 淡季廝殺躲過勁敵 對於這部映前並不被看好的影片,高軍認為如此大規模的宣發成本投入,並不是「撞大運」,而是經過了細緻的市場分析,而這其中最精准的便是對上映檔期的選擇,高軍笑言「一部好影片找不到合適的檔期, 相當於一個好女孩嫁不到一個好老公」。 其實歷年的3月檔一直被視為影市的「倒春寒」,但也正因此,3月反而沒有強勢的影片上映,市場出現了很大的空當,而《觀音山》選擇在3月初上映,更是與有一定市場號召力的《刀見笑》和《洛杉磯之戰》拉開兩周多的時間, 直接促成該片成為兩周票房冠軍的無懸念。 此外,該片營造出的關注度和話題性,也為影片贏得了更大的市場空間。 據高軍透露,《觀音山》上映初始與引進片《關鍵第四號》的排片場次差不多,但是後來由於《觀音山》的關注度更高,再加上不俗的上座率,因此出現了後來居上的局面,「已有不少影院提出追加拷貝,增加了排片場次,目前《觀音山》的排片占到了市場的40%左右。 」 定位 文藝片的商業賣相 導演李玉之前的作品一直被定位於藝術片範疇,票房最好的影片《蘋果》也不過收益1500萬元,但是此次《觀音山》則摒棄以往對其「藝術片導演」的定位,打出「具有藝術品位的商業片」的行銷理念,而事實證明, 這一理念的運作十分成功。 其實就影片本身來說,並沒有講述一個商業片的故事模式,但是在宣傳上卻找到了具有商業電影的全部賣相:明星、叛逆青春、親情、友情和愛情。 此外高軍分析,近年當觀眾看過了大量的惡搞喜劇之後,已經對此產生了審美疲勞,「現在很需要一些產生共鳴的、有營養的影片出來,在這個意義上《觀音山》是一部有營養的電影,避免觀眾對‘惡搞成風’形成的一種膩煩心理。 」 話題 利用口碑兩極爭議 「這才是應該票房過億的電影! 近年來難得的佳作。 各位,《觀音山》票房不過億是我們的恥辱。 」這是華語傳媒大獎贊助者、《時尚先生》執行主編鈄江明在看完《觀音山》後在微博上的留言,而該條微博可謂拉開了《觀音山》「口碑爭議大戰」的序幕。 在對該微博的近千條評論中,網友可謂有彈有贊,而且出現了口碑兩極化的評價。 贊的人稱其是一部「難得佳作」,彈的人則毫不留情地大呼「垃圾」「炒作」。 利用「微時代」的網路傳播手段已經不是新鮮之舉,但是有的作品就這樣「在罵聲中倒下」,而《觀音山》能夠在爭議中贏得不俗票房,高軍認為「影片本身品質是關鍵」,「公眾對一部作品產生爭議說明對它的關注, 但一上來就都說好卻不見得是個好事,我們不僅不怕爭議,反而希望能有更多的爭議出來。 但重要的是要看爭議過後,主流爭論口碑的發展,好的結果就是褒大於貶,而這點正是取決於影片本身的品質。 」 ■《觀音山》背後的故事 《壩上街》促成相識 《觀音山》的成功,不得不提到兩個人,該片的製片人方勵,以及影片導演李玉。 方勵本來從事的是科技行業,但他從小就喜歡文學和攝影,所以當2000年導演王超拿著自己的劇本《安陽嬰兒》找到他時,他沒多想就答應了。 這之後,方勵連續和王超、婁燁合作了幾部影片,但「不能對劇本發表意見、沒有調整劇本的權利」讓他覺得沒意思。 此時,在央視當紀錄片導演的李玉把自己的房子和車抵押出去,拍攝了自己的處女作《今年夏天》,這個講述女同性戀故事的電影沒能公映。 但李玉沒有放棄,她為自己的第二部電影寫了劇本《壩上街》,一個偶然的機會,方勵讀到了《壩上街》,認識了李玉。 當年《紅顏》票房僅40萬 方勵與李玉一拍即合,很快拍出了影片《紅顏》。 這部投資500萬元的影片曾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把「新銳女導演」李玉一下子推到了中國觀眾面前。 《紅顏》當年國內票房僅有40萬元,之後二人合作、投資1100萬元拍的《蘋果》前後多次送審,上映後遭受爭議,但還是收穫了1500萬元的票房。 方勵說這些年,他為電影砸了4000多萬,但他心裡清楚,市場不好時只要拍出有意思的東西就行。 「現在市場好了,就要拍出好看叫座的電影,在小眾和大眾之間找平衡,《觀音山》就是一次試探。 」 本報記者 牛萌 孫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