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post_content" itemprop="articleBody">
近日,一條「上海某交易所高管3年來開房事實」的資訊在各大網路論壇和微信朋友圈內大量流傳,引發公眾廣為關注的除了上述高管的特殊身份外,讓大家不寒而慄的則是文中列出了其三年半以來的詳細開房記錄......
查詢這條資訊可見,內容可謂巨細靡遺,長達6頁半的清單中詳細記錄了開房登記人的姓名、開房退房的時間、酒店名稱及位址、房間號等私密資訊。 隨著這一事件的持續發酵,數月前引發輿論騷動的「2000萬開房資料」事件再次引發關注,成都商報記者昨日查詢發現,目前多個開房資料查詢網站也開始死灰復燃。
那麼,這些個人資訊又是如何被輕鬆獲取? 在大資料時代,這些資訊可能會被怎樣利用? 在這背後暗藏哪些風險呢?
只輸入姓名,身份證號、性別、位址都出來了
成都商報記者通過網路搜索發現,目前仍有多個以「開房資訊查詢」為名的網站存在。 記者進入其中一個網站發現,網頁佈局十分簡單,整個頁面只有一個輸入框及一個查詢按鈕,只需輸入姓名或身份證號,即可查詢到包括身份證號、性別、生日、酒店位址、手機號、郵箱、公司和開房時間等個人資訊。 資料之詳盡,令人震驚。
「真的能查」「看到好多同名的開房資訊」。 記者輸入姓名後,網站顯示出的資訊基本與本人資訊契合,尤其是手機號、身份證號和郵箱,但也有個別資訊存在誤差,如住址。 記者調查瞭解到,多位被查詢到資訊的當事人回憶,在網站顯示的登記日期前後,他們曾在所在地的酒店預訂房間、入住或辦理過會員卡。
在另一個同性質的網站上,記者輸入姓名後,結果顯示出了開房人的開房時間、性別和出生日期,而身份證號以及電話、電郵、家庭住址四項資訊被隱去或被部分隱去。
成都商報記者在工信部功能變數名稱備案管理系統上未查到上述開房資訊網站的備案資訊。 工信部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通常正規的網站下端會標注以「ICP」開頭的備案資訊號,且可與工信部官網連結。 但記者觀察發現,上述查開房資訊的網站均無「 ICP」標注。
除上述可查個人開房資訊的網站之外,記者發現,目前各大軟體下載平臺上還可以下載到各類開房資訊查詢軟體,這些軟體特別指出其「資料基於最近鬧很大的2000萬洩露版本」。
個人資訊洩露,直接威脅手中資金安全
事實上,「2000萬的開房資料」早已在網路上瘋傳,查開房資訊的網站們更是「死去活來」,引發一場關於隱私和信任的危機。 這些開房資訊資料查詢源于去年底的一起開房資料洩露事件,多達2000萬條記錄了在2010年下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入住酒店的客戶資訊遭洩露,客戶資訊包含姓名、身份證號、手機、公司和住宿時間等。
事件發生以後,有人製成1.7G大小的「2000萬開房資料」檔上傳到網路,當時線民以每天近4萬次的頻率下載。 據報導,根據被洩露的詳盡個人資訊,不法分子可能篩選出18歲~35歲女性,進行化妝品、母嬰產品等定向電話騷擾。 更可怕的是,一旦破譯郵箱密碼,還可能獲取個人的微博、微信帳號,向好友行騙,甚至能入侵支付寶等其他關聯帳戶,直接威脅資金安全。
律師觀點:隱私侵犯影響面廣,法律保護尚需加強
形形色色的「查開房網」,冠以不同的名字和功能變數名稱,對於這些網站的建設者來說,是否侵犯了公民隱私權? 昨日,泰和泰律師事務所曾祥坤律師表示,這些洩漏個人身份證號、家庭住址、手機號或酒店入住資訊的網站,確實侵犯了個人隱私權。
北京市惠誠(成都)律師事務所郭剛律師表示,對於普通個人侵犯他人隱私,在我國一般適用的法律條款是《侵權責任法》,該法律條款明確個人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和隱私權等,均受法律保護。 郭剛認為,即使是《侵權責任法》對侵犯隱私權的認定和處罰,也存在「範圍太寬限」的問題,即在司法實踐中不容易操作。 同時,在具體案件上,需要有被侵犯隱私的受害者主動提出訴訟,法院才會受理,沒人提出訴訟則不會受理。 放在各式「查開房網」這個案例上,雖然網站確實侵犯了隱私權,但若沒有受害者站出來,法院或者公安機關可能就不會介入調查。
記者觀察:「查開房」今日肆無忌憚,難保他日自己赫然紙上
目前,酒店、房產仲介、醫院、通信等行業的從業人員往往有機會接觸、掌握大量公民的個人資訊,這些行業雖然有內部系統出臺的關於個人資訊的查詢規範、查詢電子資訊備案及保護工作意見等,但由於個別從業人員法律意識不強,企業管理、 執行不到位等情況,存在洩密漏洞。 因此,這些行業成為個人資訊洩露的「重災區」。 購買這些資訊的人主要將其用於網路推銷、手機垃圾廣告、垃圾郵件、詐騙錢財等。
另一方面,因為在潛規則、婚外情等一系列不能見光的社會現象,讓到旅館開房這個中性詞也無端沾染了不堪色彩。 部分網友說:普通百姓怕什麼資訊洩露? 不做虧心事,別人知道自己住哪裡有什麼關係呢? 正是此類偏頗乃至錯誤的觀點,導致「查開房」網站肆無忌憚、為所欲為。
個人資訊畢竟是個隱私,在我國公民隱私受法律保護,不能無視法律屏障,公然洩露他人隱私。 民眾除了保護自己的隱私外也應尊重他人的隱私,否則,今日你揭他人之短難保他日自己也赫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