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打車App線下推廣已失先機 入華有點難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國內
線下推廣
線上打車
入華
先機
矽谷網訊 民間有句俗話:「步子大了容易扯蛋」,近日,有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1646.html">媒體報導稱, 美國知名打車軟體Uber正在招兵買馬準備進入中國市場。 一聽此文瞬間我臉旁無數黑線,面對如此紛亂的國內線上打車市場,Uber這是要鬧哪樣?
先來看看Uber最近的一些動態:
2012年9月,Uber獲得三藩市經營許可。
2013年2月,進入新加坡線上租車市場。
2013年5月,重獲紐約經營許可,時隔半年重回這一市場
同月,Uber獲得第三輪融資,目前該公司估值10億美金
不難看出,Uber在最近的一年中一直忙於「擴張」,而希望進入中國則是其打入亞洲計畫的一部分。 但從上文的動態我們也不難發現Uber在近幾年花費了大量時間與政府溝通,而據外媒此前報導,在其已經進入的數十個美國及歐洲城市中,Uber仍面著來自計程車行業的訴訟,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分身來到中國市場,是否步子邁的有些大了? 對於Uber搶灘中國,我個人,並不看好。 原因不僅在其戰線過長,而是其很難適應中國的線上打車生態圈。
1、付費模式不易接受
近日,筆者嘗試註冊Uber,雖然目前國內無法正常使用,但也可略窺一二。 在註冊環節中,Uber要求使用者填寫信用卡帳號,而這一行為主要為了更快的完成打車交易後的付費流程。
Uber的付費模式與國內線上打車軟體不同,比起國內的不收費並僅以現金單獨和計程車司機交易不同,Uber中的各項業務結算均需要信用卡。 在這一點上,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首先,網路是問題。 在Uber將您送到目的地後,您與司機需要線上進行付款。 司機需要在其行動裝置中點擊確認扣款,而您則需要確認這一行為。 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流暢的上網體驗。 這一點恐怕部分運營商還很難做到。
其次,大部分計程車司機難以接受「看不見現金」的付款流程,以之前北京刷公交卡可付打車費為例,一方面計程車司機厭煩了超長的變現流程,另一方面,絕大部分司機反映,還是看到現金實在,不鼓勵乘客「刷卡乘車」。
再次,據國外媒體報導,Uber的這一功能在其線上打車業務中可方便實現付小費這一行為,而對於國內使用者來講,並不存在這一消費習慣。
2、線下推廣已失先機
對於當下國內線上打車的混戰局面來講,大部分軟體都在進行瘋狂的線下推廣。 一方面拉攏司機入夥,另一方面,通過各個管道向乘客進行宣傳。 送話費、送禮品、甚至送平板。 可以說,推廣方式相當「粗放」。
相反對於Uber來說,其對司機的選擇相對嚴格。 想加入Uber司機隊伍的的哥,必須首先與Uber簽約,而這一過程無異給Uber的線下推廣提高了難度。
而另一方面,Uber在此前在北美的推廣中,曾向的哥免費發放iPhone4s手機,且的哥對此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 這一過重的推廣模式,一旦在國內展開定會給Uber的資金鏈帶來巨大壓力。
同時,更重要的時,線上打車這一市場已經興起近一年,此時,國內各家已經有了自己的根據地,而Uber此時想打入這一市場似乎並不容易。
3、接洽政府談何容易?
Uber在此前推廣中已經在政府的問題上碰了一鼻子灰。 而學乖了的Uber在此後的擴張之路上,每到一個城市都會首先與當地政府接洽,並商談是否有合作空間之後再正式進入這一城市。
相比國內線上打車軟體像沒頭蒼蠅一樣亂撞,Uber的做法相對職業。 但面對國內各城市的公共管理機構,還是不免為Uber捏把汗。 一方面,此前Uber經歷的訴訟多為與行業協會及各類自發形成的委員會之間的糾葛。 而對於國內監管體制來說,Uber直接需要面對的時「政府」機構。 而國內機構能否允許國外產品進入公共交通領域依然存在一個極大的問號。
當然,Uber目前掛出的職位僅有中國區經理、社區經理、業務員三個。 其具體戰略尚無法判斷,而對此,筆者認為,Uber入華其實可首先進軍其早先在國外成功的「黑車」業務,即線上預約租車業務,一次作為進入中國租車市場的突破口,一旦時機成熟,適應了國內生態再進入打車業務也未嘗不可。
最後,事實上,線上打車領域是移動互聯網衝擊傳統行業的一個最典型案例。 也許當中的很多經驗,也值得很多O2O從業者的借鑒。
原標題 國外打車App要入華有點難線下推廣已失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