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說培訓機構行銷的術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再說
老闆
就是
昨天寫了篇小文《說說培訓機構行銷的道》,談了對微博行銷、事件行銷和軟文行銷等一點看法。 今天繼續,只說行銷過程中的技巧方法和注意事項,也就是術。 要深度:與其弱弱影響十萬人,不如深深打動一萬人這句話常被一些行銷人士掛在嘴邊,並奉為經典。 如果從中分離一個行銷要素,那就是深度。 狹窄電梯間裡的分眾屏、地鐵口和社區的傳單、廁所裡的各式「便池媒體」...... 所有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地方,都已經被廣告狂轟濫炸,更別說那些靠廣告糊口的電視、報紙和網站等媒體。 正如網路上資訊超載,行銷也已步入一個超載的時代,砸錢無腦投廣告誰都會,但讓人記住真不容易。 所以,能否做出深度,讓人記得很重要。 一個比較常用的手法是情感共鳴,深入瞭解使用者的情感訴求,反向建立起使用者對品牌的情感認知。 可參考上世紀末百事可樂一系列廣告案(「百事可樂的挑戰」):當時可口可樂銷量是百事可樂的五倍,百事經研究後決定放棄全人群覆蓋,主打年輕人,並推出「渴望無限」的理念,以潮、酷為核心,隨後斥鉅資邁克·傑克遜的全球巡演、 通過世界盃行銷等,在年輕群體中建立情感認知和廣泛影響力,和可口可樂的銷售額差也縮小到兩倍以內。 這一招,尤其適合產品高度同質化,以小博大的情形。 教育培訓不同于其他消費產品,簡單的記住名稱沒有什麼作用,必須認同品牌和服務,才有可能帶來價值。 要持續:七天一過沒有人還記得你資訊氾濫,導致使用者天生健忘——如果沒有新的進展,微博上再轟動的事件,七天之後也就宣告傳播終結了。 那麼第二個話題就是行銷的持續性。 行銷達人史玉柱,人們都知道他善用電視廣告炒熱了保健品腦白金、黃金酒和網游《征途》;少數人知道他的第一桶金也來自廣告——1989年,史玉柱在《電腦世界》賒購了3期四分之一版廣告,賣出了首批中文卡;其實, 史也曾在行銷上栽過跟頭,原因就是沒有持續投入。 近期熱銷的新書《史玉柱自述:我的行銷心得》中披露了一個少有人知的失敗產品——巨不肥:這是一款減肥類產品,1996年推向市場,「前期啟動方案是成功的,後來策略上出了問題,市場打開之後,後期策劃沒有做,產品就逐漸下滑了」。 沒有持續去做是一個問題,想持續卻不知道怎麼做又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 持續操作的套路,可以是單點重複加深記憶,也可以利用人們的好奇心等策劃一整個傳播鏈條——不久前櫥櫃衛浴品牌博洛尼CEO蔡明,在微博發消息高價收辣椒,開始是2.5元一斤,後來漲到5元一斤,有多少要多少。 隨後他公佈24小時收購了30萬斤辣椒,斥資百萬余元。 網友就會有這個好奇心,一個做櫥櫃和衛浴的,要這麼多辣椒幹嘛? 一天后,蔡明給出答案,他收的辣椒將被拉到某會場,現場送給觀眾。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推廣手段,對展會、博洛尼品牌和蔡明個人都有一定的推廣效果,線上線下聯合搞了次「行為藝術」。 這個過程也值得研究:先發一條足夠吸引眼球,且讓人摸不到頭腦的微博,再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剝開,把公眾關注點轉移到自家品牌、產品和活動上來。 品牌落地:老闆赤膊上陣靠譜嗎? 行銷活動最終目的是要把品牌落地,説明使用者建立對品牌的認可,這過程中如果增加一定的互動,往往會有奇效。 互動的主體,可以是官微、企業各級員工甚至老闆,在微博、微信的短鏈條時代,老闆赤膊上陣和使用者互動的情形越來越多,甚至有篇文章專門講CEO微博行銷的幾個流派。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屌絲路線的吳海(桔子酒店CEO)、首席客服路線徐智明(快書包CEO),他們都比較多與使用者互動,並將企業文化、品牌內涵等內容潛移默化中傳遞給他們。 老闆們的另一種出場方式,是通過行銷策劃建立使用者對公司品牌+個人品牌的雙重認知,再用個人品牌反哺公司品牌。 化妝品電商聚美優品的廣告,使用CEO陳鷗作為代言人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其他還有不少值得說的,比如示弱行銷(比如加多寶的「對不起」系列);「恐嚇」式行銷(比如某安全瀏覽器的前期推廣)等等,以後有機會展開慢慢說。 多數培訓機構對品牌建設並不上心,這並不是個好事情。 為什麼蘋果和三星能壟斷全球手機制造業90%以上的利潤? 這就是品牌的力量,招生廣告要做,品牌也要做,雙管齊下才有可能走得遠,走得輕鬆。 感謝大家耐著性子看完這一長篇,筆者不是行銷人,純粹媒體視角,如有專業人士願意分享或吐槽,歡迎發送郵件,tougao@duo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