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幻專案挫傷創業板鋼研高納募資使用率1.11%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創業板
使用率
挫傷
「虛幻」募資專案紮堆出現,使得創業板出生伊始,即面臨誠信的考驗 文/《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曲瑞雪 創業板2010年中期報告披露在8月底告一段落。 此時,創業板創立已經接近1周年,正式掛牌公司達到了120家左右。 與蔚為壯觀的發展規模相比,部分上市公司並沒有給投資者帶來高成長的驚喜,相反,招股說明書上的募集資金投資計畫和業績成長承諾,在2010年中報資料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幾乎所有的創業板公司,都在其IPO招股說明書中表達過強烈的資金需求,同時也為投資者勾勒過資金充足之後的高成長藍圖,但相當一部分公司在融得充足的資金後,白紙黑字的募集資金專案,卻不見下文。 《財經國家週刊》統計的2010年中報資訊顯示,資金到賬已經超過6個月的前三批42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其中22家公司的募投專案與承諾進展明顯不符。 一位研究創業板的市場人士指出,「虛幻」募資專案紮堆出現的背後,是創業板發展急功近利的表現,由此導致創業板被寄予厚望的「高成長」喪失了物質基礎,也使得創業板出生伊始,即面臨誠信的考驗。 鋼研高納樣本 頭頂「純正軍工股」光環的鋼研高納(300004.SZ),曾經在招股說明書中清晰地描述了公司上市前對募投專案的強烈需求:「公司現有產能已經飽和,業績的增長主要依靠募集資金專案的達產增效」;「 預計公司在2010年下半年開始投產,2012年達產80%以上」。 記者調查瞭解到,招股書中的這些表述,到目前為止,仍然是「空話」:自2009年12月25日上市後的半年多來,鋼研高納的募集資金使用率僅為1.11%。 這家募資總額高達5.5億元、承諾為3個募投專案投資2.3億元的公司,至中報披露期投入全部募投專案的資金總額為612.34萬元。 其中包括公司在2009年底上市之前利用自籌資金預先投入的608.75萬元(已用超募資金做了置換)。 因此,2010年上半年,鋼研高納對全部募投專案的投入只有3.59萬元。 在招股說明書中,鋼研高納多次表示,其3個募投專案的排序是依據專案「輕重緩急」的重要性原則進行的。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發現,即便是對於排在第一位的「航空航太用粉末及變形高溫金屬材料製品專案」(以下簡稱「粉末和高溫材料專案」),鋼研高納雖然承諾對其投資9995萬元,可時至2010年6月底, 對該專案的總投入只有611.71萬元,不足計畫總投入的1/15。 除去前述608.75萬元的前期投入,上半年,鋼研高納對這一「最緊迫」的募投專案,僅投入了2.96萬元。 但根據招股說明書,這一專案的建設期卻是「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而且將在「2010年12月1日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 對於另外兩個募投專案「航空航太用鈦鋁金屬材料製品專案」和「新型高溫固體自潤滑複合材料及製品專案」,鋼研高納分別承諾投入資金6588萬元和6447萬元,專案建設期同為2009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 並將同時于2011年12月1日達到預訂可使用狀態。 但在上市後的半年多時間裡,其對前者的總投入只有0.63萬元,後者的總投入則為0。 半年間,3萬余元的投入,對一家機械設備行業企業來說,能有何為? 9月初,《財經國家週刊》記者來到了鋼研高納公司招股說明書中指示的專案選址地點——河北省涿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根據招股說明書,鋼研高納的3個募投專案的建設期都是始于2009年下半年,且按照計畫進度,其第一個專案在2010年上半年應該已經完成建設。 記者驅車在涿州開發區大大小小的道路上四處尋找,始終未發現有鋼研高納相關在建工程。 在開發區管委會,記者從一位王姓工作人員處瞭解到,已經身為上市公司的鋼研高納,其募投專案選址地點還在其控股股東——中國鋼研科技集團的涿州基地內部。 據透露,這一基地還有鋼研科技集團的多家子公司的專案,集團旗下的另一上市子公司安泰科技(000969.SZ)也有專案在這裡。 進入鋼研科技集團基地,記者依然沒有找到鋼研高納的在建專案。 在集團基地辦公樓裡,幾位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高納’的土地證是有了。 但專案現在還沒有開始建呢。 應該是在規劃吧。 現在都9月了,你說的今年年底前達產,是不可能的。 」 另據他們透露,這個基地裡至今「還沒有鋼研高納募投專案的具體負責機構和負責人。 」 「找‘高納’你就去‘五室’吧。 」在他們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一座被稱作「五室」的舊廠房前。 這裡是鋼研高納上市前使用了多年的粉末車間。 當被記者問及與該車間相關的募投專案「粉末和高溫材料專案」會建在哪裡時,車間一位工人表示,未來這座舊粉末車間翻新後,就是「粉末和高溫材料專案」專案的一部分生產地。 此外,由於該車間面積不足,食堂旁邊還有一個地塊也是用來建新募資專案。 記者發現,這塊按照招股書計畫應該已經完成建設的專案地塊,還是一片荒地,草木繁盛,沒有破土動工的跡象。 對於如此的投資進度,鋼研高納的中報顯得「漫不經心」——不僅對募投計畫完全失效沒有做任何解釋,還稱自身募投專案進展都「符合計畫進度」。 負責鋼研高納上市保薦的國信證券,在其對公司的「持續督導報告中」,對公司募投專案的進展情況,也隻字未提。 9月5日,《財經國家週刊》記者來到了位於北京市海澱區大柳樹南村19號的鋼研高納公司總部,公司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以「我們公司不接受外界採訪」為由,回絕了記者的採訪要求。 包裝的「秘密」 與鋼研高納將募投計畫「白紙黑字」寫入招股說明書相比,朗科科技(300042.SZ)似乎在上市之前就已經在為募投專案進展緩慢「留了一手」。 根據公告,2010年1月8日上市的朗科科技,IPO共計募集資金6.12億元,相比2.13億元的計畫募集金額超募約4個億。 截至6月30日,半年間其對4個募投專案的投入為863萬元,占募資總額的1.4%。 其中,對於計畫投入2116萬元的「快閃記憶體應用及移動存儲技術研究平臺擴建專案」的投入為0元;對計畫分別6000萬元左右的「專利申請、維護、運營專案」和「行銷網路擴展及品牌運營專案」,投入也都不足50萬元 ;其投入最多的是計畫投入6689萬元的「快閃記憶體應用及移動存儲產品開發平臺擴建專案」,也只投入了788萬元。 當被記者問及為何對募投專案的投入較少時,朗科科技董秘王愛鳳在電話中表示:「我們招股說明書上募投專案本來就只是籠統的3年規劃,一開始就沒說過我們的專案哪一年要做到哪一步。 」 像鋼研高納和朗科科技這樣對募投專案投入甚少的公司,在創業板並不是少數。 據記者統計,僅是募資到賬超過6個月的前42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就有22家的資金投入比重尚不足15%,超過了半數。 這其中,多數公司的全部或部分專案在2010年底就應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但是普遍不足兩成的投入,使很多公司的募投計畫像鋼研高納一樣,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對此,《財經國家週刊》記者對上述公司中的近20家做了逐一採訪,不少公司給出的理由比較牽強。 當記者將上市公司給出的理由與部分券商分析師做交流時,發現分析師們談到創業板公司募投專案進展緩慢時,都會著重談到其中一項原因。 這個原因就是,部分創業板上市公司自身的資金需求並不強烈,他們急需融資的表像、甚至是一些募投專案,都是保薦機構在推薦上市時候幫著「做」出來的。 公司成功上市後,這些募投專案的實際進展就要根據公司的運營情況來定了。 所以募投專案進展緩慢的現象會比較普遍。 而這在券商內部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另據部分分析師透露,保薦機構能説明做的還不止這些:不少公司招股書中對未來發展藍圖的描繪,也是諳熟「發審委」口味的保薦人代為「包裝」的。 新甯物流(300013.SZ)的中報顯示,上半年其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同比下滑17.91%。 除了補充流動資金專案外,公司其餘5個募投專案都不同程度地落後于計畫進度。 一位參加過新甯物流(300013)新股路演的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這家公司他不看好。 雖然其在招股說明書中也特別強調公司將「跨行業發展、跨地區複製」,但其實公司是比較保守的,沒有積極的態度,在跨行業方面也並沒有什麼想法。 至於這些並不存在的內容為何會出現在招股說明書中,該分析師說,「當然是上市的需要,這種情況很普遍。 」 對於包裝甚至「造」專案上市的現象大行其道,華泰聯合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劉湘甯在接受《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背後也存在一些制度缺陷因素。 「我國的發行制度只有增量發行,公司要上市就必須有募投專案。 而一些企業本身經營很好,或者融資問題已經通過銀行貸款解決了,甚至專案都已經完成了,這時候要實現上市公司身份,為了‘過會’,就不得不去‘做’一些專案。 而事實上,這些專案投不投對公司都沒有太大影響。 這類企業在‘過會’拿到錢之後,就會重新評估募投專案是否還‘劃得來’,募投專案進展自然會比較慢了。 」劉湘甯說。 他告訴記者,還有的企業本來有自己想投的專案,但是擔心這些專案會不合發審委的「口味」難以過會,所以就另「做」了一個專案。 等拿到錢之後再去找理由做變更,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所以最終變更專案的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數。 高成長成幻象 虛幻募資專案紮堆出現,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創業板的「高成長」無法落地,甚至出現業績變臉或者倒退。 在創業板時代,企業在上市前連續幾年業績大增,但上市後不久業績增速就迅速放緩、下滑甚至出現虧損的現象,被稱為「網宿現象」。 2010年3月24日,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之一的網宿科技(300017.SZ)披露了2009年年報。 年報顯示,公司在上市之後的2009年第四季度主營虧損159萬元,全年主營淨利下降4.79%,成為創業板公司中首家主營淨利出現下降的公司,多項指標在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倒數第一。 如今,「網宿現象」在創業板中已呈蔓延跡象。 據Wind資訊統計,2010年上半年,共有23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業績出現了同比下滑。 而最早上市的首批28家公司中,業績變臉的就多達8家。 其中,寶德股份(300023.SZ)以中期業績同比下滑82.07%被稱為創業板新股中的「變臉王」。 寶德股份在中報中表示,業績大幅下滑是因為「全球金融危機對石油行業負面影響仍然持續,油田公司和石油服務公司紛紛縮減投資,技術裝備出口訂單明顯減少,部分正在履約和在談專案被擱置。 」但記者在寶德股份招股說明書中卻發現,僅半年前,公司對行業的判斷則是「整個行業仍然處於石油勘探和鑽采景氣週期之內。 石油鑽採行業蓬勃的發展趨勢為公司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 財報顯示,寶德股份上市之日,即是其業績下滑的開始。 公司招股說明書中顯示,2009年10月30日上市前的三個季度淨利潤達到2500萬元,而在上市後的第四季度,其淨利潤就驟降至183.28萬元, 「這都見慣不怪了。 我曾經親耳聽某老闆說他們公司2007是虧損的。 但現在看它的招股說明書,2007年卻是盈利,而且盈利達到了3000多萬元。 」一位不願具名的研究人士告訴記者。 「這種情況很難監管的,創業板民營上市公司大多來自受關注較少的細分領域,缺乏行業資料和業績判斷依據,也就給作假者提供了便利和保護。 」該研究人士說。 9月6日,深圳中小板指數創造出了6269.56點的新高,在本輪反彈中漲幅居滬深交易所各指數之首,與之對應的是,2010年中報顯示,深圳中小板公司中期業績同比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升。 反觀創業板,當招股說明書中一個個行業前景廣闊、競爭優勢明顯的公司在上市後出現業績迅速變臉、募投專案進展緩慢的情況時,創業板的高成長性給投資者留下的,還只是一個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