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離開前一家公司已經大半年了,翻閱一下當初06年上半年寫的一份互動新媒體部門的規劃,覺得當初的想法還是比較稚嫩,規劃超出了實際情況很大一截,部分專案方向即便拿到今時今
離開前一家公司已經大半年了,翻閱一下當初06年上半年寫的一份互動新媒體部門的規劃,覺得當初的想法還是比較稚嫩,規劃超出了實際情況很大一截,部分專案方向即便拿到今時今日單獨做,也是非常了得的。 不過,所幸文中的一些內容對於其他專案還是有一定借鑒作用的,故而摘選一部分與大家分享。 不當之處,請斧正。
全文從內容結構,頁面結構,開發技術,商業智慧,商業應用,使用管理等六個方面分別論述:
一.內容結構
如同一本好的雜誌或一份好的報紙,一個好的網站,吸引人流覽並會長期駐留的一定是它的內容。 內容的存在,以及更新,滿足了使用者/線民獲取資訊的基本需求,而頁面美工,功能開發,市場拓展等等都將是圍繞內容服務的,至少在網站建設初期這會是一種常規現象。 而內容形式又可以分為純資訊資訊類和功能服務類兩大類。
從初期的門戶類網站的內容形式上看,主要採用大量的廣播式資訊資訊,這就造成了前店後工廠的大量人力採編負擔,且對於線民來說也處於一種長期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交互性,乃至於對於像新浪,搜狐等之類的傳統型入口網站來說, 線民在資訊的獲取上已經出現了疲勞,或者說是無可奈何的感覺。
針對以上這種越來越引起線民(特別是年齡層次較低,在18---35歲的線民)的不滿,且毫無趣意的內容形式,互聯網上便出現了基於新的技術應用的功能性內容服務,例如Weblog,點評,RSS,Tag等等, 這些具有某種獨特使用技巧的功能服務,包涵著微量的技術技能(如RSS),對線民來說更具挑戰性和操作性,更具有深遠意義的是新的功能服務(如Weblog,點評) 帶給了線民一種全新的體驗價值:那就是使用者可以參與到內容的創作和發佈中去,使得資訊的傳播具有交互性,資訊與人的關係也變得更緊密了,同樣使得提供相關功能性內容服務的網站更具粘性,而線民對此類網站的依賴性也更強。 基於這些特點,對於線民(其本身也是消費者)的現有使用行為的資料分析和潛在消費習慣的資料採礦,必將產生出巨大的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