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峰特紙疑雲追蹤:還原化工廠潛虧原貌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疑雲
化工廠
原貌
齊峰特紙
21世紀經濟報導 李清宇 濟南報導 山東齊峰特種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齊峰特紙」)8月順利過會。 其後更多不為人知的情節浮出水面。 8月20日,齊峰特紙以書面形式回答了本報記者此前疑問。 周淑玲受讓青島潤生持有的齊峰特紙股權時,國內PE市場已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但周淑玲受讓股價仍在5-6倍市盈率左右。 不僅如此,齊峰特紙淡化了化工廠在齊峰系中的作用。 周淑玲股價「高」與「低」 2008年4月18日齊峰特紙增資擴股,其中青島潤生投資擔保發展有限公司以2000萬元獲持齊峰特紙3.17%股權,2009年4月,齊峰公司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7.5股。 2009年年8月8日,青島潤生將所持齊峰公司3.17%股權共計350萬股以每股5.714元、總計2,0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周淑玲。 齊峰特紙稱:「2008年引入戰略投資人時的價格是每股10元,2007年齊峰特紙實現淨利潤為3,561.99萬元, 按增資擴股後的總股本6300萬股計算每股收益0.57萬元,市盈率為17.54倍,以此市盈率進行融資,齊峰特紙很難實現當時1.3億元的融資目標。 齊峰特紙經測算後認為2008年底預計實現淨利潤不低於6300萬元的把握比較大,在此基礎上,經過艱苦談判,最終投資價格以2008年底預計實現的淨利潤不低於6300萬元為基礎進行商定。 」 由此可知,到齊峰特紙在與PE們的爭執中勝出,PE們更喜歡拿2008年總股本與2007年淨利潤相除得出市盈率,但齊峰當時據理力爭看上去更合理,最終採用了2008年預計淨利潤6300萬元。 但在引入周淑玲時齊峰特紙卻意外妥協了。 「周淑玲與青島潤生在2009年5月談判股權轉讓時,因金融危機影響還在繼續,以2008年底齊峰特紙已經實現的淨利潤為依據,確定轉讓價格,對雙方均公平合理。 按資本公積金轉增後總股本11025萬股計算,齊峰特紙2008年底實現淨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每股收益為0.461元,周淑玲受讓齊峰特紙股份的市盈率為12.39倍。 」 齊峰特紙認為,金融危機在2008年下半年爆發後,當時PE市場投資市盈率下降至5-6倍,青島潤生雖然事隔一年平價轉讓股權,但轉讓價格的依據和青島潤生入股時的作價依據相同,且價格仍遠高於當時市場上PE投資的市盈率, 青島潤生並不存在低價轉讓股權的問題,符合市場原則。 這與2008年談判迥異,當時齊峰特紙要求以2008年預計淨利潤為計算基礎,而在2009年股權轉讓周淑玲時,不是以2009年預計淨利潤為根據,而是以2008年淨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為計算基礎。 財務報表表明,2007年齊峰特紙每股收益為0.712元,2008年達到1.031元,2009年為1.077元。 引進戰略投資人是08年4月,金融危機在國內尚未顯現,作為細分行業冠軍,10倍市盈率並不算高;而到引進周淑玲時已是09年9月,不僅國家「四萬億」刺激作用已經顯現,齊峰上半年財報也已匯總,是否受影響非常清楚, 若按2009年利潤計算,5-6倍市盈顯然並非「遠高於當時市場上PE投資的市盈率」。 集體企業私有化 在齊峰系的系列爭議中,有一種觀點認為,齊峰特紙的特紙技術投入,「2000萬研發資金來自化工廠投入」,而化工廠「掏錢」後,齊峰集團又通過評估將化工廠「低估」然後私有化。 齊峰特紙改制、重組歷程複雜。 2004年,以空殼公司淄博歐華公司為母公司,通過收購等方式將博興歐華、歐木紙廠和已經于這一年改制的齊峰化工廠收歸旗下,組建山東齊峰化輕集團,後改稱齊峰集團有限公司, 2007年12月29日改制設立山東齊峰特種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齊峰方面否認了特紙技術「2000萬研發資金來自化工廠投入」。 齊峰說:「研發週期為三年,每年平均需要的資金在600多萬元。 二紙廠在此期間雖然虧損,但仍在持續經營,經營過程中產生的現金流也構成了研發費的重要來源。 」 齊峰特紙疏遠了造紙廠與化工廠之間的關係,淡化化工廠在齊峰系中的作用。 「潛虧」是招股書中對齊峰化工廠使用過的一個詞彙。 按照齊峰特紙招股書介紹,齊峰化工廠是由第二造紙廠于1994年12月投資成立。 1998年第二造紙廠股份制改造,化工廠剝離出來,仍保留集體性質。 2004年11月29日,齊峰化工廠改制私有化。 位於山東的啟新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對齊峰化工廠進行了評估,並于2004年12月10日出具了《資產評估報告書》。 評估價格,以2004年9月30日為基準日,齊峰化工廠淨資產為-48.02萬元。 2004年12月22日,臨淄區經濟貿易局與齊峰特紙前身齊峰化輕集團、李安宗簽訂《資產轉讓協定書》,同意以承債方式接受齊峰化工廠資產整體轉讓。 李安宗為李學峰長子。 一年多以後,齊峰特紙的前身齊峰化輕集團將60%股權以出資價轉讓予李安宗及其妻子,雙方並于2007年1月19日簽署補充協定,轉讓款按2006年12月31日帳面價值確定。 隨後,李安宗夫婦按審計報告補交轉讓款950.049581萬元和補齊的差價及利息156.19萬元。 至此,齊峰化工廠徹底完成了從集體所有制向私有化轉身。 但轉讓價格卻有些蹊蹺。 同時,既然已經簽署轉讓協定,為何又簽署補充協定? 如果按2010年大信會計事務所覆核報告,轉讓價款應該是971.598萬元,而實際轉讓價款卻達到1106.239581萬元。 多出款項達134.64余萬元。 因為絕大部分轉讓款已于2007年支付,如果是利息則偏多。 李安宗及其妻子多支付134.64萬元,受益者是誰? 其中或有不足為外人道的計算方程式。 還原化工廠原貌 齊峰紙業董事長李學峰,今年61歲,曾任淄博臨淄區房家村大隊長、書記、朱台鎮前身淮陽公社黨委副書記,1981年夏出任齊峰特紙前身淄博第二造紙廠黨支部書記兼廠長。 經過十餘年積累,第二造紙廠于1995年投資5000萬元建成年產化工原料順丁烯二酸酐(簡稱順酐)6000噸生產線,該生產線由天津市化工設計院設計,因是國產設計卻達到國際同類水準在業界頗有知名度。 後來擴大到5條生產線,產量達到3.2萬噸。 齊峰化工廠在業內也成為標杆性的企業,各管道報價中齊峰化工廠出廠價是風向標之一。 2000年以前,順酐屬於緊俏化工產品,2000年以後,由於中國在順酐原料焦化苯生產上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國內雖然開始飽和但國際上極具競爭力,同類產品比國外低5%-10%,故出口量大增,伊拉克戰爭之所以導致順酐「供不應求」, 就因為石油價格因戰爭迅速抬高後以煤炭為原料的焦化苯價格優勢凸顯。 2003年,順酐進口為0.524萬噸,出口為0.431萬噸,但到2004年,進口為0.503萬噸,出口大增至1.142萬噸,首次出口大於進口。 到2007年,出口已達8.817萬噸。 有化工行內專家預計,2000年以前,原料苯成本在每噸3000-4000元左右時,順酐出廠價在每噸7000-8000元以上。 即便按每噸2000元收益計,齊峰化工廠年收益至少也在數千萬以上。 這可能是齊峰化工廠以原出資價轉讓後又簽署補充協定的原因,也就是說,在協定簽署後,出現了不同意見,導致原協定無法執行。 中國化工網分析師張明介紹,2006年以後,由於產能迅速擴大,順酐生產企業競爭白熱化,順酐銷售不再像以前那樣緊俏,現在企業多以銷定產,但應該不會虧損。 他舉例說:「8月20日,山東宏信順酐出廠報價每噸9300-9400元,目前山東地區焦化苯價格每噸6500元,一般1.13噸焦化苯生產1噸順酐,虧與不虧一目了然。 所謂虧損,實際是企業將管理費用計算在內,其中內情外人無從得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