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峰特紙疑雲:股權騰挪眼花繚亂湧現活雷鋒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股權
疑雲
活雷鋒
齊峰特紙
本報記者 李清宇 山東朱台鎮報導 齊峰特紙生產的裝飾原紙銷量和銷售額2007年、2008年、2009年連續三年排名國內第一。 8月2日,山東齊峰特種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齊峰特紙」)過會。 齊峰特紙改制、上市之路頗值玩味,令人印象深刻之處,一個是機構青島潤生將所持齊峰公司3.17%股權轉讓給「神秘人」周淑玲。 另一個則是目前出任股份公司副總經理李炳全,從齊峰特紙前身淄博歐華董事長,到輾轉持有齊峰特紙股權1.48%。 而背後則隱約可見集體所有制化工廠支撐民營企業性質造紙廠轉型。 8月10日,本報記者採訪了該公司董秘孫文榮,試圖解開其中疑雲。 周淑玲其人 之前媒體報導指,周淑玲在公安系統中「查無此人」。 孫文榮稱,齊峰特紙已應證監會要求提供了補充材料,他說:「周淑玲確實有這個人,估計此前查詢方法不一樣。 」 實際上,周淑玲遭質疑,一方面是懷疑是否確有其人;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則是懷疑其中是否存在所謂的「PE腐敗」,也就是懷疑齊峰上市過程中是否向相關人員輸送利益。 齊峰特紙在2007年下半年確定上市。 2008年4月18日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同意公司增資擴股,以每股10元價格增資1.3億元,擴股1300萬股。 其中青島潤生投資擔保發展有限公司以2000萬元獲持齊峰特紙3.17%股權。 2009年4月23日,齊峰公司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7.5股,總股本增加至11025萬股,股權結構保持不變。 2009年8月8日,青島潤生將所持齊峰公司3.17%股權共計350萬股以每股5.714元、總計20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周淑玲。 對此,齊峰方面給出了兩個解釋。 一是解釋說第一次私募時價格就偏高,故再轉讓時以原價轉讓。 另一個解釋則是,因為是公司股東之間的轉讓,公司未過多予以關注。 孫文榮說:「之所以轉讓,是保薦人認為青島潤生是公司的關聯方,在上市過程中會有些問題,就由參與私募的戰略投資者推薦了周淑玲。 周淑玲的具體情況,包括轉讓價格我們並沒有太多關注,因為是股東的事,轉讓價格多少與我們無關。 」 截至8月5日,深市中小板平均市盈率45.77倍。 即便按40倍市盈率計算,齊峰公司上市後股價應在每股40元以上。 每股5.714元的轉讓價格無論如何談不上高。 齊峰公司的解釋依然無法打消對周淑玲轉讓背後的種種懷疑。 改制中的「活雷鋒」 齊峰特紙改制、重組之路在外人看來頗為複雜。 2000年以後,李學峰租賃博興環宇紙業有限公司,以此在2001年4月註冊成立博興歐華公司,其中李學峰占50%股權,兩個月後,又以齊峰化工廠(投入200萬)、博興歐華(投入120萬)和自然人李炳全(投入180萬)為股東, 組建淄博歐華特種紙公司,幾乎與此同時,第二紙廠更名為歐木紙廠。 2004年,以空殼公司淄博歐華公司為母公司,通過收購等方式將博興歐華、歐木紙廠和已經于這一年改制的齊峰化工廠收歸旗下,組建山東齊峰化輕集團,後改稱齊峰集團有限公司, 2007年12月29日改制設立山東齊峰特種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炳全一度地位顯赫。 2001年6月齊峰特紙前身淄博歐華公司設立時李炳全投資180萬元,占股36%,同時出任董事長一職。 此時,李學峰透過博興歐華實際持股只有12%,李炳全為最大個人股東。 到2004年12月12日,李炳全將其165.5萬元投資轉讓給李學峰,其在淄博歐華公司投資額下降到14.5萬元。 此時的李學峰通過增資擴股將自己在公司中的持股比例擴大到85.01%。 2004年9月經評估,身為空殼公司的淄博歐華淨資產僅為204.696316萬元,齊峰化工廠200萬投資縮水至81.8785萬元。 經過一番令人眼花繚亂的股權騰挪後,李炳全目前僅持有163.22萬股,占齊峰特紙股權比例為1.48%。 與青島潤生一樣,李炳全也堪稱「活雷鋒」。 實際上,李炳全充當了「過橋人」的角色。 評估淄博歐華,意在齊峰化工,當初齊峰化工200萬真金白銀投入,評估後只作價81.878526萬元。 齊峰化工廠始終保持集體所有制,直到2004年11月29日,齊峰化工廠職工大會決議,同意齊峰化工廠改制為私營有限責任公司。 此時,齊峰化工廠淨資產為-48.02萬元。 同年12月22日,臨淄區經濟貿易局與齊峰公司、李安宗簽訂《資產轉讓協定書》,同意以上述評估的淨資產為基礎,以承債方式將齊峰化工廠資產整體轉讓給齊峰公司和李安宗,並由受讓人承繼齊峰化工廠所有債權債務。 據齊峰公司網站介紹,當初為掌握裝飾原紙技術,「10年前研發了兩年,花了兩千萬」通用造紙機器經過改造可以生產裝飾原紙,但生產過程中具體的工藝、配方等需要反復摸索,齊峰特紙公司花費2000萬元攻關並非虛語。 接近齊峰特紙公司的知情人士透露,這部分研發資金幾乎全部來自化工廠的收益,也就是說,化工廠支撐了造紙廠的轉型,但作為鎮集體企業的化工廠及鎮政府並未從造紙廠的轉型中獲得對價收益。 針對上述問題,孫文榮並沒有給予明確回答,他只是告訴記者:「在改制過程中每個重大事項,山東省政府都進行了確認,沒有國有資產的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