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33本:《刪除:大資料取捨之道》
這本書是看《大資料時代》後加入到待讀書單中的,我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從數 GB的照片中只保留最有用的幾MB的照片的,後來找到了kindle版的電子書,就讀來試試,說實話,這本書寫得是相當的囉嗦,來回地重複“遺忘”和“記 憶”這兩個詞,不斷地強調人類預設的狀態是遺忘,而不是記憶。對於這種書的辦法,利用快速閱讀技巧,我也讀得飛快,也把書名所說的“刪除”技巧,大段大段 地略過,只記下了零星的有點啟發的句子。對於研究“資料隱私問題”的專家可以慢慢地理解他的觀點吧。
對於人類而言,遺忘一直是常態,而到了現在這個時代,記憶變為了常態,大量的東西都有了數字痕迹,想要遺忘反而並不太容易了。數字技術已經讓社會失去了遺忘的能力,取而代之的則是完善的記憶。
當你在當今的網路上留下了一句流言蜚語,而這句話卻一直保留得比你的壽命還長,你還敢隨便發表觀點嗎?你留在網路上的電子足跡將有可能在某一天對你造成傷害。你的部落格、微博、評論或者一個網名可能都會都對你造成傷害,包括這篇短短的讀書筆記?
書中說到:很可能會出現一種第三方裝置,它們不僅能夠獲得我們在何地的完整數字化記憶,還能夠獲得我們在何時,以及如何與我們身邊的東西進行互動的數字化記憶。這難道不是指穿戴式的手環或是手錶嗎?
完善的數字化記憶,可能會讓我們失去一項人類重要的能力----堅定地生活在當下的能力。如果我們沒有遺忘的能力,那麼每當面臨抉擇時我們往往都會回憶起我們過去所有的選擇,這可能將會使我們猶豫不決。
在大資料時代,還要想辦法讓某些資訊有遺忘的功能。作者在最後一章提出了幾點想法,但現在看來還不容易做到。
讓事情記憶下來的曆史演變,從口頭相傳、繪畫、文本、書籍,到了現在的數字資訊。以前的各種資訊在多次複製後都會有噪音的加入或品質的損失,而現在的數字時代卻避免了雜訊的加入,幾百萬次下次後,仍是那個檔案,那個精確的檔案。
一旦一個人已經分享了資訊,這個人就基本上失去了對該資訊的控制。
資訊提取時可能會斷章取義,因為在資訊提取的過程中,很多資訊去掉了語境,或者改變了語境,雖然花上足夠的時間可能會找到某段話的源頭,但在大資料時代,想找到一條資訊的源頭將變得不再可能。
數字痕迹使“一個人的生命擁有某種意義”,因為使用了數字儲存空間,就算有一天我們去世了,我們的思想、情感和經驗依然不會遺失,仍然能被子孫後代所運用。藉助這些,我們能夠繼續活著,逃脫了被遺忘的命運。
如今遺忘已經變得昂貴而又困難,記憶反而便宜又容易。隨身碟的容量越來越大,而價格越來越便宜!
保留過去詳細郵件或日誌也有壞處:當你查詢某個人的資訊時,結果查到了很久以前的一個不愉快的經曆,本來這件事已經在你的頭腦裡幾乎不存在了。但這些外部刺激,卻幫我們重新啟用了那些原已淡忘的負面記憶。
給定過去的一個時間點,讓人類去想想那天發生的事情是非常困難的(但對於重大的事件是個例外,例如911),所以時間對於人類而言,是一個非常難以掌握的記憶維度。
作者提出了一個觀點,為了讓數字系統有遺忘的功能,要給檔案儲存體系統設定一個儲存期限,到時該檔案將自行銷毀。
看到DRM系統,查了一下,英文全稱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是指數位版權管理,但好像不太成功。
在大資料時代,一些大公司看來也有脆弱的一面,google儲存了大量的資訊,但如果google濫用個人資訊,一旦你失去了對 google的信任,這將是他們的末日。從本書中瞭解到,原來google從2008開始只儲存9個月的使用者搜尋記錄,以後要對資訊進行模糊化處理。
第33本:《刪除:大資料取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