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時候,有朋友介紹我和一位在紐約市的VC吃了頓飯。當時這個合伙人頗為興奮地和我們分享了一個訊息:紐約首次超過波士頓成為美國第二大科技創業城市,僅次於矽谷。他解釋這個現象原因的時候說道:“現在的科技創業和以前不一樣了,圖書出版、廣告、媒體和時尚行業都位於紐約。這些是科技和互連網正在重塑和改變的主要行業。IT產業剛開始的時候發家的都是做網路裝置和硬體這些基礎設施的公司,不過現在資訊革命蔓延到了媒體、時尚這些傳統產業上,這是紐約的創業公司越來越活躍的原因。”
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於討論美國的城市之間有什麼區別,而在於通過紐約市創業公司的崛起趨勢觀察潛在的的科技產業的發展規律。那位朋友的話我覺得非常值得深思,他說,在IT產業的發展中,矽谷第一批崛起的是像早期的蘋果這樣的生產電腦的公司,和像思科這樣的生產網路裝置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家公司都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IT公司。但緊接著,互連網和資訊技術不光形成了自己的產業,他們也對其他的產業形成了衝擊,並且重塑著那些已有的傳統產業。紐約市的產業是什麼呢?娛樂、傳媒、設計等等。因此發展到了這個階段的互連網公司,其實有很多已經不能算是完完全全的IT公司,而是資訊產業和其他產業的結合體,行業之間的界限也會越來越模糊。
最有意思的一個例子就是蘋果公司。假如我們把蘋果的曆史劃分成三段來看的話。1985年以前,蘋果是資訊技術產業的先驅者,一馬當先的引領了電腦業基礎設施的發展;1985到1997年喬布斯缺席的這一段時間,蘋果是一家主流的科技公司,但是表現並不好,最後幾乎倒閉;1997年喬布斯歸來以後,蘋果的基因卻悄然發生了一些變化。在ipod流行之後,蘋果完成了科技對音樂產業的重塑。這兩年來,ipad又對傳媒以及傳統報紙、雜誌業形成巨大衝擊。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設計至上”的原則,我在加州的一位朋友說,各大公司的工程師薪酬排行中,大都把UI
(使用者介面)排到比較靠後的位置,只有蘋果把UI排到第一位,而UI工程師本來就是一個程式員與設計師結合的角色。
這個現象對於創業者來說意味著什麼呢?這也許闡述了一個所有產業革命發生的時候都會有的規律。在一場產業的大範圍變化當中,最先出現的將是構造這個產業的核心裝置、以及基礎設施的公司。然而在這之後,機會就會向這些裝置所涉及到的所有其他領域蔓延。早先的IT創業者很多都完全是電腦專業出身,做的產品也就都是關於電腦的。而現在的IT創業者則完全可以來自很多很多不同的行業,比如說廚師、作家、攝影師、時尚達人等等。一句話總結:現在大家不用把眼光只盯著電腦,而可以去關注一下那些看起來比較邊緣的,暫時沒有受到互連網影響的產業。也許不久之後,那就是另一個充滿機會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