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對於企業的行銷帶來新的挑戰,企業需要面向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適應新的數位技術和傳播環境探索行銷創新的邏輯,並要學會在數位化時代,與消費者建立深層的關係和沉澱品牌價值。 我認為,行銷人面對數位行銷需要把握5大行銷邏輯。
第一,失控:瓦解與重建。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失控的時代,品牌原有的規則已經被互聯網消費者瓦解。 數位時代,企業利用傳統媒體所積累的品牌根基,很可能因為互聯網的一個不經意的小事件而被瓦解。
比如,電商的促銷以及「雙十一」這樣的節日就把很多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瓦解了,很多消費者都是沖著那天的便宜的產品去的,但是「雙十一」結束後,有的品牌可能並不會繼續被消費者關注。
對於品牌而言,面對這種瓦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忠誠度甚至美譽度被瓦解的過程中去思考重建,即如何在數位平臺上沉澱品牌的價值。 今天,互聯網讓品牌更加透明化,而消費者與品牌的關係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關係,因此,品牌一定要考慮互聯網時代的數位化的語境,通過數位化的語境,與消費者建立一種更加平等的互動關係。
第二,共生共創:粉絲稱王的時代。
在社會化傳播的當前,「粉絲經濟」已經成為一個熱點。 那麼,粉絲意味著什麼? 如今的大眾消費者已經破碎,被分割化了,傳統行銷時代的所謂「大眾」已經不存在了,消費者更多會因為共同興趣、生活方式、態度、內容偏好等,重新進行聚合,精眾的時代來臨。
消費者的需求會在互聯網上表現出來:他們會主動提出需求,甚至參與產品創意,包括提出新的C2B的個人化「定制經濟」都將是未來的趨勢。 這就是品牌必須要重視的「粉絲經濟」。 正如《小時代》和郭敬明以非職業導演的身份一下子攪亂了職業導演的電影市場,而小米科技也傍著「米粉」成功上位一樣。
第三,無爭議,無行銷。
很多企業都擔心在互聯網上會被消費者攻擊,因為資訊無限透明化了,其實這種擔心都是多餘的,在互聯網時代,品牌「有性格」比品牌「無瑕疵地」更能贏得消費者的支援。
如今的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更希望獲得品牌的真實性,也就是「真性情」品牌,特別是80後和90後,他們認為「不裝的品牌才是好的。 」數位時代,所謂的品牌獲了多少專利、得了多少獎,消費者已經不再關心,消費者關心的是你有沒有性格。
因為沒有爭議就沒有行銷,比如360跟騰訊的「3Q大戰」,360和小米的鬥爭;再比如,京東大戰蘇甯國美如此等等,這就是數位行銷的規則,企業要學會主動製造行銷內容和話題。
第四,企業需要學會即時化生存。
數位時代,品牌是一種對話,品牌還是一種情緒,因此品牌要同消費者展開即時的交流和溝通,進而創造品牌行銷機會。
企業一定要跟消費者進行即時的對話,比如星巴克的賣萌鬧鐘,讓星巴克一直伴隨消費者入眠,並在早上叫醒消費者去星巴克吃早餐;另外,品牌一定要能善於借助社會情緒,公眾情緒來進行行銷,才能收穫一個比較好的效果。
第五,內容行銷影響消費行為。
數位時代的重要趨勢是廣告公關化,公關內容化,行銷內容化。 因此,企業一定要輸出自己品牌化的內容。 全球的一些調查資料顯示,現在有90%的企業和機構都在用內容行銷,內容行銷能夠來產生3倍于傳統行銷的回報率。
數位時代的內容輸出更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正如很多消費者是通過一篇文章而不是通過一個廣告瞭解公司。 數位時代,消費者對品牌擁有支配權,消費者自己會創造對品牌的一些想法。 因此,在數位時代做行銷,要從產品到內容。
隨著數位媒體、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整個行銷模式和方法都在發生變化,這讓傳統的行銷模式面臨極大的調整。 不管是品牌,還是行銷服務商,都要創新行銷方法和模式。 數位時代的行銷,需要企業和品牌有更長遠的規劃,同時也需要有更貼合數字媒體特點的系統化思考。
關注:互聯網新聞 HTTP://www.joel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