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穆楠
昨天,新浪副總裁,總編輯陳彤確認離職,作為中國互聯網史上最能代表網路新聞發展的人物,陳彤甚至可以被定義為「中國網路新聞教父」,他在新浪的諸多故事可以去看看林軍大叔寫的《沸騰十五年》。 離職的消息傳出後,不少人借此由頭也紛紛討論起傳統入口網站的未來,有看好的,更多的是唱衰的,但無論是什麼說法,首先得弄清楚討論的主體是誰。
如果說傳統PC門戶的模式沒落,這是不可否認的,隨著微信代表的移動端分流,微博代表的社交媒體的盛行以及虎嗅等甚至百度百家等行業網站的興起,入口網站不再是線民的唯一選擇,移動互聯網浪潮不是一兩家公司負隅頑抗就能改變的, 但重要的是,幾大入口網站又不傻,他們就等著被分流然後消亡嗎? 事實上,幾家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多條線的佈局避免被移動互聯網淘汰。
所以,問題就回歸到了"海量的新聞聚合→吸引大量使用者→通過廣告變現"這個模式還能不能走得通,顯然,傳統的廣告模式是仍然可以持續創造利潤的。 從四大門戶的來看,騰訊網+騰訊新聞用戶端靠著微信手Q的導流仍然有著較高黏性,網易門戶+網易新聞用戶端無論在內容還是網友交互上也是獨樹一幟,搜狐門戶+搜狐新聞用戶端雖然沒什麼太多亮點,單靠前期的大量資源投入也累計了不少使用者 ,新浪新聞儘管在移動端被甩在後面,但新浪門戶+微博也形成了傳統新聞+社交媒體的雙拳組合,僅微博的市值就超過30億美元,上面也是個熱點新聞頻發的場所。
由此看來,其實傳統入口網站遠沒有很多人說的那樣將被洗牌淘汰,只是轉移到了新聞用戶端上,而新聞用戶端產品的生命力又如何呢? 根據cnnic在年中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移動新聞的使用率達到74%。 使用者規模4億,僅次於移動社交與移動搜索,高於移動電商、手機遊戲以及手機視頻等,這很明白的說明――線民的新聞資訊需求並未降低,只是眼球更集中到了手機,平板等移動端,而領先的幾家新聞APP產品,也都是裝機量超過2億的主兒, 甚至在手機上還孕育了類似今日頭條這種黑馬級APP,所以說,門戶的命脈――C端使用者與B端收入只是轉移到了移動端,如果僅僅因為PC流量被分食就斷定門戶消亡,太過單純。
從使用者群上看,PC像移動端的轉移相當平順,手機用戶端雖然難以展示滿屏超連結時代的海量新聞資訊,但借助html5的表現形式與PUSH機制,手機特有的LBS定位、攝像頭,陀螺儀等,也實現了多重的互動方式, 這些都是傳統PC門戶所無法企及的,換句話說,使用者在資訊面前可以有了更多的選擇。
說完了使用者,在看看無法唱衰門戶的另一項關鍵指標――收入。 根據幾家門戶的最近的財報顯示,網易Q2廣告收入同比增長43%,環比增長59%;騰訊廣告同比56%,環比增長75%;搜狐廣告收入同比增長49%,環比增長25%,新浪廣告收入同比增長15%。 不可否認,Q2的世界盃大幅帶動了全行業的廣告收入,但如果往前追溯幾個季度,也未見門戶廣告有著衰落之勢。 在各家的財報的分析師會議上,雖然沒有全部透露移動端的具體收入,但幾乎都表示「發展的不錯」,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品牌廣告主並沒有因為PC分流、移動興起被放棄在門戶的投放,相反,特色的行銷服務與多端聯動的策略, 使得廣告主的投放有了更高的行銷價值。
上面提到過,新聞用戶端帶了的使用者價值與行銷價值帶來了更多的想像空間,新聞內容在手機端的呈現也越來越多元化,拿楠哥常用的網易新聞用戶端為例,類似「輕鬆一科」這種聚合當日熱點新聞、搞笑段子、猜謎調侃等五花八門的內容欄目, 是很難想像能在PC端存活的,但這些恰恰抓住了線民的碎片閱讀時間,收到的效果也驚人的好,每期都1,2萬的回復跟帖;而類似「活動廣場」、「金幣商場」等板塊也是脫離在新聞資訊之外,注重運營的產品,裡面的交易系統,兌換機制, 線上小遊戲等不但吸引了線民流覽資訊以外的目光,也給商家提供了更多的行銷平臺。 以上這些,都是入口網站的自身進化,順勢而為。
總的來說,門戶離消亡還遠著呢,除非中國社會已經進步到了只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這類高逼格內容,或者退步到只想著看天天養生日日保健的地步。 但凡存在著紛繁複雜的資訊獲取需求,入口網站在國內就有著巨大的生存土壤。
(作者微信公眾號:一言楠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