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書出版:移動APP,做還是不做?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自己
已經
出版社
傳統
還是
隨著智慧機與3G網路的快速發展,人類飛奔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後,一切生活習慣都被智慧手機改變了。 智慧手機如同人體器官,人們用它獲取資訊、娛樂、社交、閱讀,和學習。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7月發佈的《2012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傳統出版物的種數增長7.02%,總印數下降3.23%。 在傳統辭書出版物中,年總印刷出版數下降更為明顯,接近10%。 另一個資料則表明,移動端的手機詞典app總下載量超過10億次。 傳統出版業向移動數位出版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根據艾瑞「2012年線上詞典發展研究報告」指出,查詞、翻譯服務滲透率已達到73.7%,僅次於網路購物、搜索、微博之後另一個重要的互聯網入口。 線上翻譯網站、線上詞典、下載版詞典軟體的市場滲透率均在50%以上。 移動互聯網給傳統詞典出版社新的機會,同時也給了他們很大的挑戰,尤其對於使用者需求旺盛的詞典出版方。 正因為如此,許多傳統圖書出版社紛紛開始關注並佈局移動互聯網。 數位出版的重心已經從電子設備和臺式電腦向平板電腦和智慧手機轉移,移動端收入已經成為部分傳統出版社數位出版收益的主要來源。 而在紙質行業就被瘋狂盜版的傳統辭書的出版社也在思考移動數位出版之路。 在面臨移動互聯網浪潮時,各傳統辭書出版社選擇了不同的數位出版模式:版權銷售或自行研發APP。 版權銷售模式對傳統行業來說,是最簡單直接的盈利模式,但它是否可持續? 在交流中,國內一些思想開放、市場化意識較強的出版社已經開始深入研究移動互聯網的規則。 一位資深出版人士認為,授權模式會帶來三大風險: 1、詞典自身品牌被弱化。 傳統紙質詞典在紙質閱讀時代,每一本詞典都有它的獨特個性和品牌定位,因為也獲得了喜歡它的讀者。 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將逐步放棄紙質閱讀和查閱習慣,他們會通過搜索,去尋找自己心目中那本完美詞典,一旦這些詞典沒有自己的APP,將會被其他APP替代,從而失去他們的固有使用者,品牌也逐漸被淡化、無視。 2、無法實現資料採礦。 隨著大資料採礦與分析技術的不斷提升,海量資料在經過精確分析後會誕生出巨大的價值,比如依據客戶購買與閱讀行為的全資料進行分析,對之進行精准內容投送、個人化、精確化行銷定位;對數位內容進行定位與改進,提升內容價值 ;提高使用效率等。 因此,處於大資料時代的數位出版,有必要通過自己掌控的平臺,探索數位出版領域新型產品、服務、商業模式與投資機會。 3、無法直抵使用者端。 網路時代搜索功能已經讓使用者感覺到其便利,自2003年線上詞典海詞誕生,2005年金山、有道等線上詞典的參與角逐,使用者已經習慣于通過線上詞典或詞典APP搜索獲取詞義或翻譯內容,而授權模式的辭書因沒有自己獨立的產品, 因此無法直接抵達使用者,最終淪為幕後CP,喪失與使用者直接交流的機會。 有報導稱,目前各大市場關於牛津詞典的APP多以百計,使用者搜索頻次也很高,他們會把其中一款APP當作牛津官方詞典進行下載使用,使用者根本不知道,牛津詞典並未針對國內使用者推出自己的官方APP。 牛津進入APP市場時間越晚,盜版APP佔領使用者數就越多,這些盜版詞典通過低俗廣告、惡意外掛程式等牟利,導致使用者體驗差,影響牛津詞典品牌,而牛津詞典也會逐漸失去使用者,失去內容和品牌價值提升的最佳時機。 目前已經有一些出版社自行開發APP,不過,要自主研發APP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比如要自己組建團隊、自己運營,移動互聯網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對沒有移動互聯網基因的傳統出版社來說非常困難,需要機制,人力配置, 思維等各個方面的徹底轉換,,為了降低投入不當而帶來的損失,與有經驗的互聯網技術、運營團隊合作,也是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