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早之前在朋友圈看到86(公關男)轉發了闌夕的長文《微博行銷過氣了嗎? 》,首先是感慨闌夕真能寫啊,之前剛剛看了他的長文,洋洋灑灑至少四千字評論老羅和劉翔的視頻辯論直播... 所以感慨了下長文的威力,被其他朋友批評說:「擠兌別人有用嗎? 錯別字能少點嗎? 」
言簡意賅的回答到:「不能」。
這就是嘴硬的直接表現,可以輸人但不能輸陣,猶如辯論一樣;不過這都是朋友圈間的打趣——但由著這個話題,卻可以來聊聊在汽車圈有點小火的話題,「微博賣車」和汽車電商。
微博賣車,其實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之前都曾經提過,早在2011年,騰訊微博就發起過類似的討論和案例,並且形成了後來的騰訊微博的汽車微友會之類的活動,但隨著騰訊微博的後勁不足,騰訊微博賣車也就不了了之了。
新浪微博在「汽車電商」的嘗試也從未停止,和騰訊微博一樣,新浪汽車的強勢媒體作用和新浪微博企業微博都使得新浪在汽車電商嘗試上屢有斬獲。
如果用關鍵字「微博賣車」搜索,很容易就發現類似《微博賣車日銷666台 賓士盡顯精商本色》(2013年)相關內容,應該說這個時期的「微博賣車」和「團購網站賣車」類似,更多地還是出於市場行銷行為, 借助新媒體做一些行銷上得創新嘗試——這個階段很難說是「汽車電商」,無論從4S店管道、市場、售後服務還是其他諸多方面,媒體和汽車廠家都沒有做好「汽車電商」的準備,還都是處於理論探討和行銷嘗試期。
「汽車電商」從理論到落地,垂直汽車網站應該算是走出關鍵的那一步,來看看由垂直汽車網站帶動的汽車電商熱的表現:
1.易車網,號角吹起來
2013年十一期間,易車網推出「易車惠.購車狂歡季」的主題活動,用官方的說法是這「扛起了汽車電商的大旗,為車市貢獻了一場盛大的網購「狂歡」。 前所未有的促銷力度,史上最低的價格,再加上多重優惠和大獎,吸引了眾多購車者的前來捧場。 「
易車網對外宣佈的業績是:
共收到90466個預訂單,訂單總金額達117億元。
2014年7月,易車上線B2C整車電商平臺「易車商城」
2.汽車之家,鑼鼓敲起來
同樣是,2013年雙11期間也推出了購車優惠活動,官方說法略。
汽車之家對外宣佈的業績是:
雙十一共訂出17776輛車汽車,訂購總額達到26.43億。
同樣,3721.html">2014年,汽車之家也推出了相應地電商平臺
3.插一句,天貓的汽車頻道其實做的也不錯,但除了雙11的促銷外,基本交易量為0... 更多的還是賣零配件和配套產品。
4新浪微博賣車——正在發生的「資料」故事
自從去年離開汽車行銷這個行當後,其實不太關注汽車行銷了,但還是關注了很多相關的微博和微信帳號....最近這些汽車媒體、自媒體以及科技圈的很多大V門都紛紛在說一個事兒「微博賣車」——有日子沒看到新浪微博 新浪汽車, 在業內折騰這麼大的聲音了。
或許是為了怕不夠熱鬧,新浪微博的官方客服@新浪小秘書 還群發了私信...
根據新浪汽車官方的數位,這個還在持續的活動,7天創下了37億的意向..
#歡樂購車季#話題的討論量近百萬,閱讀量高達10.8個億.. 這可一般只有熱門影視才能夠達到的數位啊!
新浪微博的#歡樂購車季#資料還是驚人的,尤其是其平臺的魅力,還是很能夠凸顯的。
回顧汽車電商到目前的發展,基本上是從純行銷炒作-到團購嘗試-再到落地,這個過程不算慢——但和其他門類的電商以及O2O啥的,整車電商還是相對不那麼發達的。
這除了因為車和房一樣,都屬於大件高價值的物品外,還和汽車銷售固有的模式有關——消費者買車,不僅僅是買車,更是買的品牌、認同以及售後服務等等。
當然,作為一個連車都沒買過的潛在消費者,說買車有點矯情;但從電商的角度來說,電商的三大屬性,汽車電商已經基本實現:
→_→資訊流:汽車資訊、新聞早已步入互聯網;
→_→支付流:感謝支付寶和網銀,這個也不是太大的問題,但交易限額還是有點麻煩;
→_→物流:一二線以及三四線城市,基本上應該都是屬於汽車銷售的覆蓋範圍吧? 但,消費者會接受送「車「上門嗎? 還是和過去一樣,還要線下試車? 選車? 開回去? 不曉得。
作為非汽車行銷人,以上問題僅僅是淺層思考,業內人應該有更深入的考量吧。
回到文章的一開始,關於「微博行銷」還行不行的討論近年來屢見不鮮,如果結合「微博賣車」來看,基本上是這樣一個邏輯:
→_→微博行銷如果過氣了,微博賣車基本上也不怎麼靠譜;
→_→微博行銷如果沒過氣,微博賣車基本上很靠譜。
當然,也不排除微博行銷過氣了,但「微博賣車」還是靠譜的的可能,這就需要數個前提:
1 新浪汽車繼續保持強勢媒體地位;
2 新浪微博人氣和品牌不出現大的紕漏;
3 按照我一貫的看法,互聯網產品的特點是「盈利延遲」,意思就是,產品最美好的時候,不是最賺錢的時候,產品不是最好的時候,才是最賺錢的時候 ... 這個,心照不宣吧~
那麼,「微博行銷」過氣了嗎?
討論「微博行銷」過氣了嗎? 闌夕的文章中段子手首先會反對,因為段子手們成承擔了KOL得角色,以及微博在注意力經濟中仍然承擔著重要的部分。
在《微博行銷過氣了嗎? 》一文中,出現了幾個人名:通用電氣中國區公關總監李國威、環時互動金鵬遠和騰訊微博開放平臺徐志斌... 都是很有思考的行銷人,各自的觀點也時常引發爭議,但李和徐,還是嘴上功夫更多些,金鵬遠算是近年來微博行銷界的實戰派... 但依賴知名度也時常能夠拿到一些外人很難拿到的資源或者支援,所以對於微博行銷是否過氣,還是來聽聽能夠真實地「小使用者」的聲音。
稍早之前,因為時常和朋友辯論微博是不是人氣跌落以及近期使用者活躍度是不是有所回升... 在微博做了一個小實驗,通過這個實驗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事兒。
實驗過程大概是:
申請了一個全新的微博帳號,按照新浪微博的規則沖了會員,然後購買了新浪微博抽獎轉發平臺的會員,然後開始實驗,希望借助有獎活動拉動粉絲..
但是,這個實驗還沒剛開始就夭折了... 新浪微博不知道出於何種原因,開始遮罩這個帳號發佈的內容,經過和客服溝通很快的解開,然後又遮罩... 反反復複很多次 ... 於是這次嘗試宣告結束失敗。
大概的結論是:
新浪微博對於大號(企業帳號以及大V)還是縱容的, 他們都可以搞搞活動發發獎品之類的;但對於新號以及小號,即使是付費的使用者,基本上是忽視的...
我們只是在試驗,玩兒;如果是一個真實地使用者遇到這樣的事兒,幾百塊會員的費用就這麼沒了? 他會怎麼想?
作為一個平臺,新浪微博維護使用者的權益和對行銷行銷的開放度都是要打問號的?
「疑問」並不代表新浪微博的行銷價值真的過氣了~
雖然很多企業對於微博行銷感覺有點不知所措了,但面的微信,他們似乎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仍然還是開官號、做活動、發軟文... 和微博行銷一樣。
不同的是平臺,相同的是適應變化的心態,以及行銷費用的上漲...
對比當前的微博行銷和微信行銷,除了相同的帳號運營、內容行銷之外——
微博行銷更重視話題,微信行銷略重關係;
微博行銷更偏內容,微博行銷技術比重增大;
微博行銷成本不菲,段子手價格高漲;微信行銷雷同,自媒體軟文費用倍增...
微博導流效果變差,粉絲多年不變;微信閱讀數難堪,全靠雞湯支撐...
最後總結:
1、微博賣車靠譜不靠譜,不能總盯著資料,還要看持久,以及在產業鏈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2、微博行銷過氣了嗎? 不好說,但和微信一樣,平臺的規則不夠透明,灰色地帶使的少數人和機構掌握了太多的優質資源,這點影響行銷界整體的美譽度。
3、仁者見者,行銷就是和平臺和使用者和競品和天時.. 鬥智鬥勇的過程,行銷人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