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和創業者進行會晤時,常常被他們問一些關於風投內幕的事情。 比如我們會關注多少投資交易? 會開多少場會議?我們多久會做次深入調研? 在申請投資的初創公司裡,我們會投資多少家?
我認為,如果風投公司可以提供一定的透明度,也許會對創業公司有所説明,從最初的會晤開始,到最後成功投資,本文將大致闡述一下相關情況。
如果要完成十筆投資交易,一般風投公司會審核大約1200家公司。
投資線索:這1200家公司來自于很多管道,比如人脈介紹,投資會議,內部調研,積極嘗試,投資組合轉介,還有種子投資人等等。 在這1200家公司裡面,我們會找出大約500家公司,然後我們會安排投資團隊內的相關人員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會晤。
在會晤中,我們最看重的一點,就是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5707.html">公司創始人的背景。 我們會判斷他們是否有經驗,有能力,去抓住自己追求的那個機遇。
當然,路演也非常重要。 我們會關注路演是否簡明扼要,是否能吸引人。
此外,絕對部分風投公司在投資一家公司的時候,會考慮該公司與自己已經投資組合的公司之間是否會產生競爭。
就筆者個人而言,如果我不願意和某些初創公司見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個創業者並不受我信任的人歡迎。
投資會議:每年,一般的VC都會進行500場面對面的投資會議,在這一階段,大約只有10%的初創公司會進入到下一輪。 那麼,初創公司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風投公司願意進一步深入,並花時間在自己身上謹慎處之呢?
首先,絕大多數早期風投公司都在尋找一些產品和市場有理想契合度的公司,當有公司滿足這一條件之後,我們還希望確認這家公司是否能夠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這個實際問題通常和矽谷沒多大關系,因為在矽谷灣區,客戶本身就沒多少, 而且許多企業創始人彼此都是好友,也就是說,在矽谷無法驗證某個產品是否真正擁有市場。
另外,在投資會議上,會有一個原因導致溝通不暢,這種情況往往是這樣的:一家初創公司團隊會說,自己在五年之內能夠獲得5000萬美元收入,但是他們卻很難詳細闡述出自己會如何獲得第一個100萬美元的「首桶金」。
深入調研:在這500余次的會議中,一家中等規模的風投公司在一年裡,大概會對其中的50家進行深入調研。
深入調研包含的工作有很多,比如產品複查,客戶推薦,高管團隊引薦,財務建模,市場分析,以及競爭力分析等等。 在這一階段,如果有一些與產品交互頻率較高的客戶,效果會比較好。
在前幾年時間裡,風投公司會關注那些年收入增長率至少在100%的公司。 不過,在前期會晤過程中,許多公司都達不到這樣的標準,這樣風投公司也會失去對他們的投資的信心。
風投公司會非常關注一家公司客戶的流失情況,以及公司與客戶之間的聯繫。
投資:一家典型的中等規模風投公司,會在經過自己深入調研的50家中選取10家公司進行投資。 為什麼這些公司能夠最終脫穎而出呢?其中一些要素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效的客戶獲取,或是該公司有一個非常有魅力的CEO,大家都願意跟著他幹。 如果說,一家公司的員工不願意跟著CEO繼續幹,那麼這家公司的投資可能就會亮紅燈了。
另外市場規模也很重要,就我們而言,希望公司可以提供一個較為合理的方法,告訴風投公司自己有能力獲得1億美元的年收入。 如果是一個專注于提供解決方案的行業,那麼你最好有3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因為一旦該公司成為了行業標杆,那麼他們就能獲得30%到50%的市場份額。 而對於一個跨行業的解決方案來說,他們可以解決跨行業的痛點,那麼該公司可能需要1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因為在不同行業裡,每一個市場領導者可能只能有5%到10%的市場份額。
在現實中,也許只有1%的初創公司創始人最終獲得了風險投資,本文介紹的相關內容或許對創業者有所説明,可以優化自己獲得投資的戰略。 如果首次會晤沒有成果,好的風投公司會給初創公司提供一些特別的回饋。 絕大多數風投公司會和自己會晤過的企業創始人保持聯繫,如果未來這些「落榜」的初創公司有所改變,或是變得更有競爭力,也是很令人振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