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聞「女主角」
在蘇州街維亞大廈16層的辦公室裡,UC優視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俞永福面對《創業邦》雜誌再一次表態:「一年以來我的態度一直很清楚,UC是非賣品。 」這裡是UC的北京辦公室,有100多名員工。 UC1500名員工,大部分在遠離北京的廣州。
採訪那天正趕上「三八」婦女節,UC從外面找了攝影師,給女員工們拍藝術照。
百度對UC的收購緋聞已經傳了很久。 媒體上廣為流傳的版本是,百度春節前與UC達成控股協定,估值約為12億美元,但是只是傳聞而已。 當事方的態度一如既往,收購方百度三緘其口,被收購方UC則堅稱絕無此事。
分析人士認為,百度收購UC是為了搶佔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地位,彌補此前自己移動互聯網領域佈局的不足。 而UC作為移動互聯網最早一撥企業之一,曾經有過輝煌的過去,在塞班時代幾乎是手機使用者上網的唯一選擇。 但在新一代智慧終端機時代,面對本地App的強勢衝擊和其他手機瀏覽器對市場份額的兇猛爭奪,其發展前景並不明朗,也想「找棵大樹好乘涼」。
1976年出生的俞永福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成一些,圓臉,稍有點胖。 他2006年底由聯想投資空降到UC,當時何小鵬和梁捷帶領的UC團隊只有十二三個人,資金極度緊張,融資計畫被國內幾乎所有的頂級VC說了「No」。
俞永福與雷軍私交甚好,雷軍曾經說過,永福做什麼他都支援。 由此UC拿到第一筆天使投資,雷軍的200萬人民幣。
按照俞永福的總結,「非賣品」的意思是,第一,UC的創業者是這個公司的大股東,這件事情是不能動搖的。 俞永福說,他非常清楚地認識到,一個創業企業要發展,一定要有靈魂,就是一定要明確擁有者;很多像諾基亞這樣的大企業,迅速垮下去就是因為沒有主人。 所以對於UC的團隊來講,要實現UC的夢想,保證UC的獨立自主性非常關鍵。
第二,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應該吸取整個產業裡面有價值的資源,讓企業的產品技術得到提高,這也是堅定不移的。 他說,合作有多個層次,可以是股權投資,也可以是產品和業務方面的戰略合作。 關鍵是要認同UC整個團隊的獨立性和夢想,願意添磚加瓦。
除了2006年底雷軍的那筆天使投資,2007年8月,UC又得到了晨興投資和聯創策源合計1000萬美元的投資,後來還有阿裡巴巴集團和諾基亞的戰略投資。 算起來,VC也到了快要退出的時候。
「我們沒有投資方資本退出的壓力。 」俞永福說,「2007年融資滿1000萬美金之後,UC成了融資的甲方。 早期的投資者要想退出,隨時都可以,因為隨時有接盤的人。 」UC也不缺錢。 「我們有可能是非上市公司裡面最有錢的幾個互聯網企業之一。 」
儘管俞永福一再宣稱UC是「非賣品」,但《創業邦》從某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投資人那裡得到的消息是,百度和UC的交易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並且不止百度一家在搶購UC。
「這個交易最後做完了,肯定是高於10億美元的,應該在12到15億之間。 」這位投資人士說。 實際上,騰訊早在幾年前接觸過UC,當時的價錢也談得差不多了,但俞永福的一個條件徹底堵死了合作的可能:騰訊可以投資,但自己不能再做手機瀏覽器。 「這顯然無法讓企鵝接受。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告訴《創業邦》。
他很看好UC的創業團隊:「每個人都很強。 」這個團隊包括四個人,何小鵬管產品,梁捷管技術,俞永福負責戰略,還有後來加入的朱順炎——他在市場推廣方面非常強悍。 「他們從塞班時代到安卓時代的轉型很迅速,產品跟上來了,管道又發揮了原有的優勢。 雖然肯定沒有諾基亞時代那麼強勢,但總起來說表現還不錯。 」這位投資人說。
因此,按照這位投資人的分析,這筆交易對百度來說是個合適的買賣。 如果UC繼續成長,那對百度來說是個非常成功的收購。 如果UC不成長,也算是個防守型的收購,UC沒有落到競爭對手手裡。 並且UC是家能賺錢的公司,光遊戲一個月能有四五千萬的收入(分成前),「百度收購的錢是能夠賺回來的。 」
假如UC值這麼多錢,又願意賣,對百度來說,這是一個值得珍惜的機會嗎?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的資料,2013年,移動互聯網使用者數或將首次超過互聯網。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移動互聯網的使用者將會大幅增加。 雖然PC互聯網的絕對使用量並不會減少,但與移動互聯網相比,在很多領域裡面,PC固定互聯網的流量百分比會變得比較小。
這就意味著,一個現在有幾百億美金市值的公司,無論是阿裡系、百度系還是騰訊系,四五年之後,如果在移動互聯網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或者沒有獲取跟在PC互聯網一樣的地位,那麼公司就會真正「out」了。
現在破費幾億美金,比起將來某一天被邊緣化的慘境,還是划算多了。 一位專注早期移動互聯網的投資人對《創業邦》說:「當然,如果百度花錢去投資或者收購移動互聯網公司,是一個聰明的舉動。 這是老一代互聯網公司,不至於一打盹、一不小心被一家不知道哪兒冒出來的公司給取代掉的最佳方式:把對手扼殺在萌芽之時。 」
沒有人能預測未來,也沒有人能改寫歷史。 「當年谷歌20億美金要賣掉也就賣掉了,騰訊幾千萬人民幣要賣也就賣掉了。 如果他們不堅持到最後,現在的互聯網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 這位投資人感歎。
UC的未來等於瀏覽器的未來?
UC值12億美金嗎?
人們質疑UC的存在價值,其實更多地是在爭論移動瀏覽器在未來移動互聯網上的地位。 它是一個重要的入口嗎?它會因為本地App的風光而越來越被人冷落嗎?
著名互聯網評論人士洪波是堅定的「倒瀏覽器派」。 他甚至認為,手機本身就是一個入口;在手機之上,不再有其他入口。 並且,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日漸成熟,移動瀏覽器的使用者會被本地App大量分流,瀏覽器將會被大多數使用者拋棄。
UC從2G時代發展而來,那時的手機CPU處理能力極低,上網速度也只有幾kb,為了解決網速慢的問題,UC使用了伺服器、用戶端混合計算的雲端架構:先把使用者要訪問的網頁抓到自己的伺服器上,讓伺服器壓縮頁面後, 再傳到手機上。 由於塞班自帶的瀏覽器不給力,UC幾乎成為當時使用者的唯一選擇。
諾基亞那個時代沒有App,使用者只能通過瀏覽器進入互聯網。 而今天,使用者有大量App可以滿足他們不同的需求。 洪波說:「UC瀏覽器過去曾經重要過,但是今天它的重要性已經被替代了。 」
他的結論是,傳說中百度收購UC這事兒,給UC的估值不是太高,而是高得離譜。
持相同觀點的人不在少數,這也是UC受到質疑最多的地方:UC瀏覽器的競爭環境已經和塞班時代不可同日而語。 本地App的衝擊,QQ瀏覽器、百度瀏覽器等等,數一數,大大小小的競爭對手有十來個,而安卓、蘋果等的原生瀏覽器做得越來越好,也減少了很多人使用協力廠商瀏覽器的機會。
但是,市場很小的時候,再獨大也沒用;市場很大的時候,幾個百分點的市場佔有率就很可觀。 移動互聯網總的使用者數在增加,整個市場的蛋糕越來越大,這對每個移動瀏覽器廠商來說,都是好消息。 UC方面的數位是,目前在安卓上的月活躍使用者數達到了1億。 這個數位比當年的塞班時代大了好幾倍。
UC產品總裁何小鵬說:「我們的增長比很多同行更快,我們的使用者活躍度還在提高。 而且我們現在發現,螢幕越大,網路越好,我們的活躍度提高得越多。 」
何小鵬的理由很簡單:「硬體在增強,今年六月份以後,基本上市場上出來的手機,最差的山寨機都是雙核、500兆記憶體,而明年可能最差都是四核。 網路也變得越來越快,3G到4G、4G到Wifi這樣的變化一定是可期的。 」
而在PC時代,這種事情是發生過的。 在2007年之前,所有人看視頻都要裝一個用戶端。 因為用瀏覽器看很慢很卡,用戶端的好處就在於,可以緩存,視頻很流暢。 但是2008年之後,隨著頻寬傳輸效率的提升,在瀏覽器看視頻不卡不慢了。 今天大部分人看視頻用頁面,看優酷和土豆。
使用者不是技術專家,使用者需要的不是一個App或是瀏覽器,而是更簡單快速的服務。
萬普世紀科技有限公司CEO黃波是UC的長期觀察者,他將瀏覽器和應用商店列為移動互聯網兩大並行入口。 他說,從長期來看,一定是用瀏覽器的時間多。 因為應用商店只是使用者在上面短暫停留,下載了應用就走了,使用者黏性偏低。 瀏覽器的商業模式比應用商店更廣闊,瀏覽器裡面更容易捆綁一些高價值的、商業性很強的服務。
根據黃波的估算,2012年,應用商店的入口量肯定超過瀏覽器,比例大概是二比一;今年瀏覽器會占到一半;明年的話瀏覽器有可能就會超過應用商店。
黃波把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鏈裡面的玩家分成四個梯隊。
第一個梯隊現在有三家半公司,百度、騰訊、360,還有半家是91。 第一梯隊的概念是說,每家公司不光做自己的生意,還試圖主宰整個產業鏈。 這幾家公司都佈局很大,上下游通吃。 但大公司因為搶入口,真正功能性的東西做得不多。
第二梯隊就是新浪、搜狐、網易、世紀家園、大眾點評等,這些公司試圖在一個有大模式的垂直領域裡面占一個好位置。 第一梯隊的那幾個大傢伙做不細或者顧不上做的領域,第二梯隊的人就玩命做。
第三梯隊是像墨蹟天氣這樣的公司,在一個很小的領域裡面耕耘,商業模式還不是很清晰。
第四梯隊就是一些中小開發者。
UC被黃波視為介於第二梯隊與第一梯隊之間,雖然還沒有站得很穩,但在瀏覽器這個垂直領域已經佔據了一個好位置。 「UC雖然沒有主宰產業鏈的能力,但已經具備了在移動互聯網跟新浪、搜狐這樣的公司競爭的實力。 」他說。
UC是什麼?
在黃波眼裡,UC現在跟別的瀏覽器公司不一樣的地方,根本不在於它的瀏覽器產品本身,而在於UC的佈局。 「它以瀏覽器為入口,已經實現平臺化了,但是別的瀏覽器廠商還在瀏覽器這個小地方上玩兒命地投入,還是在做原始積累的階段。 」
對於發展了10年的PC互聯網,俞永福總結了一個規律:使用者的需求分為三個類型:對於資訊的需求,對於娛樂的需求和對於生活服務的需求。 相對應的,是三種商業上的變現方式:企業付錢的廣告形式、使用者付錢的增值服務形式和低買高賣的電子商務形式。
「從2008年開始,我們在移動瀏覽器的入口服務平臺之上打造自己的業務服務平臺:導航平臺,滿足人們對資訊的需求;遊戲平臺,滿足移動使用者的娛樂需求;還有一個是電子商務的生活服務平臺。 」俞永福說。
在PC互聯網上,廣告、增值服務、電商這三種盈利方式是分階段成熟的,在移動互聯網上也不例外。 UC從2009年開始盈利,商業化的成熟也是先從廣告開始。 目前廣告還是占了UC收入的大頭,來自遊戲的營收成長很快,電商還在嘗試階段。
黃波說:「每個瀏覽器都有一個導航站,別的瀏覽器的導航位置商業化探索不多,看著哪兒合適就擺一個。 但UC上的導航站,幾乎每一個位置都賣出去了,而且都是經由非常成熟的市場定價體系賣出去的。 」由此帶來的收益肯定大不相同。 「同樣,如果一天100萬使用者,UC上可能能產生200萬收入,但是別的瀏覽器可能就10萬收入。 」
2012年UC九游跟合作夥伴的分成達到一個億,在九游平臺上月收入達到百萬元級別的遊戲超過20個。 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UC首席運營官朱順炎介紹,2008年,UC就有兩個主線,一個是要推廣UC瀏覽器,第二個是盤算將來怎麼賺錢。 遊戲肯定是一個比較大的領域。
那時候的手游市場非常小,PC遊戲如日中天。 手機螢幕小,遊戲體驗差,遊戲生命週期也很短,使用者只會在很碎片化的時間去玩。 覆蓋的人群包括很多沒有PC的屌絲使用者,像工人和學生,平時玩得多,週末反而少。
當時那些PC遊戲開發商,不在意手機上的這些「小玩意」,看不上。 而且那些遊戲大佬的日子也不是過得優哉游哉,而是拼殺得你死我活。 最優秀的人才和最好的資源,都投入在PC遊戲上。 即便有的開發商在手機上有一點投入,相對來說也不足。
「這恰恰是個機會。 給我們這種專業的手機遊戲廠商留下了足夠的市場空間。 」朱順炎說。
UC採用了循序漸進、逐步推進的辦法。 最開始先做遊戲下載,通過使用者的下載行為來看使用者對遊戲的喜好度和市場的發展情況。 當時UC就基本上確定了走平臺化的路線,做管道,不做內容。 然後建立九游平臺,物色遊戲運營人才。 到2012年九游平臺發佈的時候,前面已經經過了5年時間的積累。
「現在應該算我們發展的第三個階段了,」朱順炎說,九游2013年的目標是給開發商的分賬達到3億元。
UC在電商領域的嘗試與遊戲類似,做平臺,由淘寶等專業電商網站提供內容。 俞永福說,UC希望做ShopingMall,提供煤水電和場地,合作夥伴開店做生意。 在PC互聯網上購物非常方便,因為有便捷的支付體驗,通過瀏覽器就能直接轉帳、付款給商戶,而之前在手機上不行,使用者只能使用各個用戶端。 UC通過與支付寶和銀聯的合作,實現了手機瀏覽器內可支援直接使用支付寶、銀聯卡支付。
根據淘寶無線的資料,UC瀏覽器一直是使用者使用手機訪問淘寶網的最主要管道。 小米曾經在UC上發售過手機,結果一周賣出去兩萬多台。
黃波經常會把應用商店每個應用的使用者量進行匯總排序,發現UC目前在所有移動瀏覽器中,使用者主動下載量是最大的。
「UC的使用者活躍度也比較高一些。 國內所有的瀏覽器在我們上面都投過廣告,投的錢都不少,就是UC的留存率比較高,這說明下UC的人,要麼還是原來塞班時代用過的,有一些品牌黏性,要麼可能就是覺得產品功能確實不錯。 」他說。
但洪波並不認同UC的商業化嘗試。 「我覺得這也算不上創新,只不過是這些地方能掙到錢。 瀏覽器就是流覽Web用的。 搞成一個遊戲中心,其實是縮小了瀏覽器的使用價值。 」洪波說。
UC的核武器是什麼?
很多人認為UC的成功源于起步早。 順為投資副總裁孔毅說,雷軍投UC的時候,大家對移動互聯網還沒太多感覺呢,所以UC積累的使用者量很大。 某個軟體使用者用得多、用得時間長,就會有感情,產生品牌依賴。
在黃波看來,「早」是一個原因,更主要的,是UC的市場推廣能力。 「UC做得最成功的地方不是技術和產品,而是跟別人換量。 UC導航頁上每一個位置,像新浪、搜狐的這些位置,都是要麼賣錢,要麼換量。 」
UC換量已經持續很多年。 「塞班時代就是靠這個快速發展起來的,」黃波說,「現在UC每天能換來10萬的新增使用者。 」
據說,UC花了一兩年時間專門搞這套體系,首席運營官朱順炎是這套體系的幕後「操盤手」。 很多小網站跟UC建立起這個關係之後,就再也離不開了。 因為離開以後,立刻就沒有流量了。 他們被綁架也心甘情願。
例如,某個網站想要掛在UC導航頁上某一個位置,讓UC給自己倒流量。 網站回報UC的方式,要麼給錢,要麼幫UC推使用者,就是在自己網站上掛上UC瀏覽器,推薦使用者下載。 國內很多大的WAP網站上面都掛著UC瀏覽器的下載連結,就是因為有這麼一個交換關係,一來一回如果換平的話,大家都合適。 但是實際上換不平,UC給網站帶去的使用者要更多一些。 這時候,這個網站站長就會自己掏錢,在廣告平臺上請別人一塊兒幫他推廣UC。
UC自己在廣告平臺做推廣,可能下載單價是1.5元,就是使用者每下載一次,UC付給廣告平臺一塊五。 這些站長在廣告平臺推,下載單價是3塊。 因為太多站長還不起UC那麼多流量,所有這些站長都要花錢請廣告平臺推廣UC,大家一抬價,價格水漲船高。
站長和廣告平臺之間形成了很默契的合作關係。 網站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放廣告,網站上面放很多廣告,比如站長賺了5塊錢,他會拿出3塊錢去説明UC推廣瀏覽器,這3塊錢又回到廣告平臺。 對於這個站長來講,他從廣告平臺賺回來5塊錢,又付給廣告平臺3塊錢,最後他自己只賺了2塊。
一位站長說:「站長賺的錢肯定一大半拿去推廣UC了。 」
「UC給別人一個使用者,別人還UC一個使用者。 UC給別人的使用者還是UC的使用者,別人給UC的也變成了UC的使用者,UC的流量是1變2、2變4、4變8,越換越大。 」這位站長剖析道。
UC雖然沒有直接得到錢,但得到了使用者。 在這個過程當中,UC沒有自己花錢做推廣,等於把廣告成本省掉了大部分。 「UC這些年的線上推廣,80%的推廣費都不是自己掏的。 」
一堆人幫UC掏錢買使用者,UC的使用者量漲得很快。 使用者量越多,廣告位置就越有效,UC自己賣廣告就可以賣個好價錢。 「UC的遊戲頻道、音樂頻道全部自己賣,搜索全部賣給百度。 」這位站長說,「最後誰最賺錢? UC最賺錢。 」
根據這位站長的觀察,QQ瀏覽器一直就想把UC這套換量模式建立起來,但是始終沒成功。
一位與UC有長期合作關係的創業者說,UC這套體系最重要的就是合作氛圍。 UC做事比較靠譜,說給你帶多少流量,就給你帶多少;說給你多少錢就給你多少錢,從來不拖欠。 所以UC跟管道的合作氛圍非常好。 「而相比之下,騰訊太官僚和強勢,流量還沒UC大的時候,就給管道夥伴提出種種要求。 本來交換流量是大家平等合作,太強勢的做法讓人不爽。 騰訊的換量體系一直就局限在很小的範圍之內,造血功能沒有UC強。 」
對話俞永福
《創業邦》:在手機上,搜索還有價值嗎?
俞永福:對於10年互聯網的一個總結,就是互聯網上面跑著三流——人流、資訊流、現金流。 只有兩個位置是最關鍵的,一個是入口,一個是目的地。 像瀏覽器,像搜索,都是入口;像社區、音樂、視頻、資訊是目的地。
在手機上,搜索的需求只會更加旺盛。 整個互聯網或者IT產業其實就是説明提高使用者效率,讓你完成一個需求的時間變短。 你的時間變短之後,需求會變得越來越多,因為反正一天24小時。 所以在移動互聯網上,使用者要尋找、到達一個目的地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 這裡面不能夠把搜索太窄義得看,第一個就是PC上的搜索形態,到移動側的這種需求會很旺盛,但是手機終端本身跟PC的不同,會把搜索的需求成級數級地放大。
最大的不同是什麼?輸入方式的不同。 傳統意義上的搜索,最關鍵的一點是要輸入一個關健詞,它給你回饋結果,這是搜索最重要的輸入和輸出。 移動互聯網最大一個變化就是輸入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原來要輸入一個文本,現在手機多了眼睛、嘴巴、耳朵,它可以用麥克風,可以用camera,輸入的方式多種多樣。
還有大量的後臺輸入,就是你的手機型號、你是誰、你在哪裡等一系列資訊,這都是利用手機的特性,可以提供的讓後臺輸入的一些資訊。 所以說會把整個使用者的這種廣義的搜索需求,在未來會有極大的放大。
《創業邦》:你如何看待上市?
俞永福:這個要看大的一個週期。 在去年的話,如果你是PC業務公司,能上市的話最好去上市。 如果今年你只有PC業務,就基本上沒有人對你感興趣了。 移動互聯網企業我想在後面的5年,都有上市的機會,大家都會有興趣。
《創業邦》:在你眼裡,什麼是酷公司?
俞永福:我覺得有幾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就是說引領潮流,大家都在用,使用者量大的都可以叫酷公司。 第二個就是技術有領先性,大家都達不到,比如說谷歌眼鏡,現在還沒有使用者呢,但是大家都覺得酷。 第三個設計,這在美國越來越明顯,設計是一個產品的競爭力。
當然要看你的產品的形式,比如說瀏覽器在設計方面要做得很酷,就很困難。 但它的使用者量大,技術先進,也是酷。
《創業邦》:作為空降的CEO,你覺得創業團隊怎樣才能更有凝聚力?
俞永福:這幾年以來,我覺得兄弟之間的凝聚力是一天一天在加強的。 聯想管理三要素,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搭班子還是非常關鍵的。 不同班子的成員是其中的一塊板,他的長項讓整個團隊是一個木桶。 班子一定要有良好的決策機制,問題要充分討論,但是一定不要假民主,一定要在業務上是一號位的人做決策,比如說我們所有人都可以給小鵬在產品上提建議,但是最後的決策一定要讓小鵬做。 看一個團隊是不是叫做班子團隊,就在這件事上,看大家是不是能夠信任和尊重。 一號位老做出錯誤的決策,肯定不行。 但如果你決策失誤一次別人就跟你翻了,就是容忍度太小了,也不行。
還有一點就是大家一定要能力互補。 能力互補有一個好處是,你能做的事我做不了,我能做的事你做不了,所以你看我美,我也看你美,彼此有發自內心的欣賞。
原標題(UC到底值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