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NBA總決賽,媒體稱之為天王山之戰的第五局,突然好奇為什麼叫「天王山」? 一查,原來是個圍棋術語,指在序盤或中盤,大勢上最顯要的一著,來源於日本「山崎合戰」。
日本文化裡有很多有趣現象,比如股市里的K線圖,就源于日本的米市:開盤、收盤各記錄一個價,形成一個直條圖;把直條圖連起來,再把每天買米賣米的錢數放上,就有了趨勢線和成交量,依據量價關係分析趨勢,就是技術分析。
常看K線圖會有種「錯覺」:公司不再是一個個實體,而變成了不同的「流」,這也許沒錯,KK在《失控》裡就寫到:「在網路邏輯裡,存在著名詞向動詞的轉移。 如今,經濟學家們認為,只有把產品當服務來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你賣給顧客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為顧客做了什麼。 這個東西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與什麼關聯。 流程重于資源。 行為最有發言權。 」這就是把公司當「過程」來看,當「流」來看。
不同公司是不同的「流」,今天科技界林林總總的公司,個人認為可分為三種主「流」:技術流、產品流和行銷流。 誰是技術流鼻祖? 微軟算是,Windows是不斷升級中的「流」,但流域變小了;其實在微軟之前,施樂就是;蓋茨和約伯斯都從施樂「竊」了東西——圖形介面,前者借此將技術流推向高峰,後者則將產品與行銷流發揮到極致;
後來微軟遇同門師弟谷歌包抄,跌落神壇;江湖由此展開了谷歌技術流,與約伯斯產品行銷流的大對決;三星呢? 我理解的三星還是個產品流公司,他有技術,但顛覆性不足夠強;也大手筆做行銷,可你發現沒有,所有廣告,S3、Note2到S4,只強調產品,他沒有價值觀,沒有「非同凡響」這樣的東西。 打通產品、行銷任督二脈的,數十年間僅出Jobs一人,所以當他遭遇技術流的頂峰Google,一時間竟誰也奈何誰不得,直至大師隕落,也是勝負未分。
劃分「流」對我們有什麼實際意義? 很重要的是你的職場選擇,跟古代投門派一樣,先要看看一個公司是何流派。
我勸大家別去技術流公司,技術基因是最難改變的一種基因;技術公司的CEO是最像科學家、發明家的一夥人,很多職場新人,誤以為自己能改變一家公司的基因,進而獲得成功,大多數情況是事與願違。
什麼是技術流公司? 我們從三個層面來分析下其代表者谷歌,文章《Google的邏輯與未來》說:Google從戰術上,是個廣告公司,搜索無非是手段;戰略上它是個技術公司,無論搜索、Google Glass還是無人駕駛汽車,技術是驅動;在願景層面, 他是資訊公司,Google的使命是「整合全球資訊,使人人收益」,他不認為人與人之間需要不智慧的仲介,所以在加速對包括自身在內的技術顛覆。
前段時間有本《永無止境:Google傳》,作者從傳統媒體,到Google去做Marketing,他想去教育Google們,結果是被徹底洗腦。
這就是在標準的技術流公司,不斷上演的故事。
再說個身邊例子,印證一下對「流」的選擇;原來一起在視頻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一位同事, 去年突然去了一個叫青橙手機的民營企業,我說等著IPO沒戲嗎? 他說視頻現在越來越趨同,也越來越難做。
的確,除了播放機,視頻網站幾乎沒有第二個產品,也不能說是靠技術驅動。 如果一個行業裡沒有技術流,也沒有產品、行銷流,最終誰會贏? 答案是:錢會贏。 從酷六到愛奇藝,從搜狐到騰訊視頻,沒一個富「爹」,很難活下去;當你喪失了獨特性,只剩下用錢來構建差異化。
前同事去了新公司,似乎馬上找回了手感,每天都幹得很起勁;原因我分析還是從不屬於三大「主流」的行業,回到了他擅長的行銷流。
我們說技術流、產品流、行銷流,這些都不孤立,比如360是行銷流公司,但不意味著技術、產品可以差,不行! 好產品是入門磚,在這個基礎上,只是看你把哪一項做到極致;360做手機貌似不行,試水的姿態反映出技術積累不足;在國內,有蘋果三星打底,小米在前,沒兩把刷子真沒法做手機。 青橙什麼路子? 後來打聽了下,他們的CEO之前在摩托羅拉,據說當年好幾款暢銷產品經他打造,公司的技術積累比較過硬。
後來我就問,小米也做,誰誰也做,你們有什麼核心點? 他說C2B,我問什麼是C2B? 他說是「定制」,按使用者的個人化「要約」來生產手機,從使用者—C,到廠商—B,就是定制。 於是我大致認為他們是個行銷流的公司,因為C2B雖然是新詞,是噱頭,但定制不是新事物,它是行銷流裡面非常顯著的一個「支流」。
這就轉入第二個探討話題,行銷流公司的邏輯是什麼?
從定制往下推,定制模式的王者,是昔日的戴爾,Dell曾憑此掀起PC市場的第三次變革,他們依靠模組化生產,按客戶要求組裝,然後直接交貨的方式迅速佔領了發達國家市場,進而崛起為行業老大。
Dell的定制和直銷模式綁定,得益于前波網路熱潮,他們與使用者直接交易 ,這種接觸使公司對市場始終保持敏感。 快遞業發展也提高了Dell的遞貨速度,同時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價格競爭力。 從2001到2004,戴爾年銷售額從250億美元躍升至400億,一路高歌直至拿下王座。
價格和簡單差異化是Dell取勝的關鍵。
回到手機話題,我去青橙手機的官網體驗,發現跟戴爾的定制模式相似度極高:像配電腦一樣,使用者可選擇所需手機的外觀、CPU核數、記憶體、螢幕大小、攝像頭圖元等等,基於你喜歡自拍或是「遊戲控」,可以自由搭配;或者把二維碼、 喜歡的圖片放上去,實現個人化,他們有「讓使用者自己創造」的價值主張。
稍加推敲一下,選擇這樣的策略也許是基於 :1、智慧手機與PC相似度越來越高,尤其有過一個成功的「戴爾老師」;2、電商崛起和小米手機出現,充分教育了使用者,培育了市場;3、沸沸揚揚的5元快遞和馬雲雄心勃勃的菜鳥網路, 傳遞出快遞業加速整合的信號,而更好的快遞服務體驗可期。 這些有利條件,很多在戴爾走向頂峰的道路上出現過。
這就是技術流與行銷流公司的顯著差別,前者的主語境是「創造新事物」,後者則是「尋求好模式」。
在可預見的未來,定制模式很可能成為行銷流裡非常繁榮的一支,原因是什麼? 行銷流裡已經走出過兩個非常強盛的「支流」,它們是什麼? 你的業務可以用到哪條行銷流?
這是下篇的主要內容,明天我們接著聊。
本文來自微信公共帳號——宇見,微信搜號碼輸入yujianyingxiao(預見行銷全拼)訂閱,轉載勿刪除本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