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個定律說服素未謀面的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接受自己的投資,他亦是Zynga和Groupon等熱門互聯網公司的資本推手,他是被業界驚呼「改變了矽谷的投資方式」的人。 他就是俄羅斯互聯網公司Digital Sky Technologies(以下稱DST)的CEO——Yuri Milner。 這位行事低調、頗具神秘色彩的俄羅斯人,將于4月27-28日來北京參加由長城會主辦的2011年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在現場為我們分享他對社交網路的信仰和非主流的投資之道。
在決定投資Facebook之前,Milner有一個「紮克伯格定律」(Zuckerberg’s Law):每隔12至18個月,人們在互聯網上彼此分享的資訊翻一倍。 將來人們會越過谷歌這樣的通用搜尋引擎,依靠社交網路上的朋友獲取資訊、做出決策。 只要使用者選擇、搭建好自己的社交網站,它將負責過濾一切。 這讓Facebook發現Milner比想像的更理解社交網路及其影響力,並且這個想法與紮克伯格如此接近。 4個月後,DST宣佈向Facebook投資2億美元,獲得1.96%股權。
此前的Milner和DST名不見經傳。 此舉讓他們彷佛一夜之間從天而降,拿下最讓人垂涎的交易,與矽谷最閃亮的超新星企業家成為朋友。 更重要的是,已經足夠風起雲湧的矽谷投資圈被這些北方來客徹底打亂,甚至有人斷言:Milner改變了矽谷的投資方式。
Milner的確不是一個傳統典型的風投家。 今年年初,這個俄羅斯的風險投資家,再一次將百萬美元投在矽谷的新興產業上。 這一次他下注的是一家剛起步的公司。 根據TechCrunch的消息,Milner給矽谷著名IT企業孵化器Y Combinator的每個專案15萬美元的投資。 去年晚些時候,《財富》的Chris Steiner曾在雜誌上介紹過這家公司。 投資還附帶了一個優厚的條款:每一筆貸款都以可換票據形式支付,沒有上限,沒有折扣。 這種附屬細則足以讓大部分的風投家退縮。
但是這種情況對於Milner來說很常見,他在Facebook,Groupon和Zynga身上也進行投資並附帶優厚條款(如不要求佔有董事席),他本人對此評價很高。
Milner將這種投資方法稱為「晚期投資」(late-stage investment)。 2010年5月,他在TechCrunch Disrupt大會上表示,10年前他們的投資風格與傳統VC無二,但近年開始轉向晚期投資,這意味著平均10億美元以上的估值和1億美元以上的投資額。 而且不同于趕在上市前夕進入、然後很快退出獲利的傳統晚期投資,DST願意將投資回報週期拉得很長。 在Milner看來,他們投資的公司能引領5年、10年甚至15年的潮流。 既然如此,何必急於退出?
這種反傳統智慧的投資之道涉及的資金和風險都很大,但回報遠高於普通VC。 目前,DST對Facebook的投資總計達8億美元以上,佔有股份近10%,在外部投資者中僅次於Accel Partners。 2009年DST投入的2億美元使Facebook估值達到100億美元。 兩年後的今天,Facebook的最新估值是600億美元。 最粗略的計算是,DST的投資價值兩年內翻了6倍達到60億美元。
「DST更多是資本層面上的操作,有一批操刀過國際互聯網投資的歐美最強投行背景的人。 他們動作很快、開價很高、眼光很准,看中一個就抓住一個,也不考慮太多所謂‘策略’,比如不要董事會席位。 而且進去就不輕易退出。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這樣總結DST。
而Milner本人這樣解釋DST的獨特吸引力:」首先,我和其他投資者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同時還是企業家。 就像中國的馬化騰和馬雲,我也創建過自己的公司。 這樣我和企業家關係更貼近,戰略、夢想、願景等等都是我們的共同話題。 其次,不像很多投資各種不同行業的基金,我們只投資面向消費者的互聯網公司,非常專注,這讓我們有完整的遠見(vision)。 第三,DST非常全球化。 所以,當我們與企業家坐下來談時,可以談全球趨勢、作為企業家的經歷和我們專長的特別領域,總有很多東西可以談。 」
與所有其他優秀投資家一樣,米爾納認為投資必須重視人。 10年前剛開始在俄羅斯做投資時,他低估了這一因素的重要性。 比如,他曾經投資過一個發展迅速、看上去也非常有趣的公司。 但與很多成功企業家從大學退學創業完全相反,這個年輕的管理團隊忽然想去讀商學院。 最終這家公司被賣出售,DST賺了一些錢,「但這不是一家偉大的公司」。 因此,Zynga的平克斯在回憶起與米爾納和塔馬斯的一次會議時評論道:「他們最關心的不是我們公司,更多是我和管理團隊—我們是不是真的下決心大幹一場? 」現在,米爾納認為DST所投三家公司的創始人「都很有使命感,希望極大改變人們做事的方式。 這樣的人並不多」。
一個有趣的小細節是,身為投資者的米爾納從來不用名片,並將自己的Facebook主頁隱私設置成最嚴格的—據說他在上面只有50多個好友。 整個DST的官方網站上也只有一個藍色的LOGO和一個郵寄地址。 看上去,奉行晚期投資的米爾納和DST希望自己在「遠處」看到目標再迅速長途奔襲而去,不太願意被找上門的交易打擾。
中國自然有很多龐大的目標能被看見,遺憾的是它們大多已經上市,DST慣常的投資方法難以施展。 可以肯定的是,米爾納來中國的次數比外界想像的更多,最早一次可追溯至2003年。 過去8年間中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其印象深刻:「最大的變化是很多公司規模都變得很大,開始具有全球化雄心和思維。 」當被《環球企業家》問及是否找到適合中國的投資方法時,對中國主要互聯網公司名字如數家珍的米爾納非常肯定地回答「是的」,但不願透露具體情況:「我來中國也都是見人、看公司。 必須先建立起聯繫,而這需要時間。 有合作夥伴總比沒有好。 」而當提及Mail.ru時,他將其描述為俄羅斯的「騰訊+盛大+網易+搜狐」。 顯而易見,除了搶佔美國互聯網制高點,極其勤奮的米爾納也已完成了他的中國互聯網初步教育。 接下來,有理由期待更多讓人擊節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