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作為社會中的一員,人們在進行決策之時,必然會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 從家庭的結構到整個社會的環境,從所處的階層到密切接觸的群體。 就像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2428.html">學生群體喜歡接受同齡人的思想,而排斥父母的意見一樣,對於周遭環境的影響,我們總是接受其中的一部分, 同時也會排斥一部分。 與此同時,對於一些群體,儘管因為某些原因接觸並不多,但是因為嚮往或者排斥,而受這些群體所影響程度較大。
資訊的氾濫,讓人們基於資訊分析進行決策的難度超乎想像。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回到傳統的口口相傳,去接受影響,用具備認同感的群體的影響與建議去進行決策。 如買房等大宗購買時,會優先選擇具有認同感的群體所提供的意見。
這樣,決策的過程被極大的簡化。 然而,具備好奇心的人們,不會安于既有的環境影響,如前所述,在摒棄了資訊越多越好的意識之後,多找幾個群體或者接觸往常不易聯絡到的群體,來尋找這些群體的意見及影響的概念開始流行。 於是乎,就像搜尋引擎是滿足人們為了攫取更多資訊(無論是誰提供的)一樣,以使用者及人以群分為基本元素的web2.0逐漸成為滿足這種需求(有認同感群體提供資訊)的工具。 在開心網的流行、Twitter的熱捧等web2.0服務表面現象之余,我們的決策也越來已越來越基於其上的群體影響力了。
顧視一下最近的決策,如滑鼠旁的手機,或者交通工具,這些購買欲望及選擇是否源自閣下的認同群體? 是否在互聯網上向這些認同群體去諮詢,並聽從了他們的建議呢? 如果沒有,今後會不會去進行呢? Web2.0很好的提供了這樣一個管道去接受影響,曾經火爆無比的社交網站(現在依然健康),目下最熱門的微型博客, 都給我們這樣機會。
所以,我認為現在web2.0的發展是一條提供群體影響力的道路。 誠如開心網的辦公室「白領」群體及其細分,QQ空間的學生及白領女性及其細分等。 聚合的人群產生的影響力對人們的決策起了關鍵作用,人們也在樂於接受這種模式。 這種通過群體影響力來影響人們的需求與決策,竊以為是web2.0的發展與行銷方向。
不可否認,當細分的群體太多,提供的影響力的群體過於繁雜時,對進行決策而言就是個負擔,重蹈了資訊氾濫的覆轍。 因此,搜索變得必不可少,利用搜尋引擎來高效的檢索這些群體,以接受影響與建議。 這就是web2.0的新搜索,當然,其中的問題還太多,Twitter的嘗試,現在還不能用成功來形容,但是我認為,對於新行銷與新搜索的問題,不能成為我們拒絕創新與嘗試理由,亦堅信,為我們生活帶來更大便捷的群體影響力與搜人(群體)的服務將會不日到來。
感謝閱讀。 一家之言,止曾笑爾。
HTTP://www.melonlab.com
hi(at)melonla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