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騰訊
阿裡巴巴
谷歌
Facebook
Facebook
錢方聯合創始人李英豪,3年前在香港創立過企業移動應用方案公司,把香港公司關閉後全力在北京創立移動支付公司錢方。 最近他看到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8205.html">Talkbox@黃何HEATHERM撰稿一文說香港互聯網已死,作為以前在香港創業, 現在在北京打拼的香港人,感受非常的大,想借這個機會和大家交流一下香港的情況。
背景
香港是全球最早接觸互聯網的地方之一,我早在1995年就第一次用互聯網,當時用的是14.4K的撥號上網,是當時得令的雅虎、Excite搜尋引擎、網景瀏覽器和ICQ的使用者。 80後一代香港人基本見證了ICQ到MSN到Facebook的年代,算是互聯網深度使用者。 再看看移動互聯網,香港人從 2000年開始就有不少人用Palm等PDA設備,到後來微軟的WM6.5智慧手機,到07年的iPhone和後來居上的Android,香港基本都是走在世界的前端。 香港現在基本人手一台智慧設備,互聯網寬頻速度到1GB、移動互聯網到4G LTE。 很多手機公司喜歡拿香港做第一產品試點市場,是因為香港人對手機要求高,搞定香港市場基本其它地方沒有問題了。
好,看到這,我們能總結香港人是一群很好的互聯網使用者,但今天我們不是談論如何獲取香港市場,而是香港互聯網創業環境如何,讓我們來一一細看。
創業離不開幾個方面:市場、資金、產品(創意)、團隊
先看市場
香港有800萬人,對一家互聯網公司來說,800萬足夠生存,但基本沒有可能做成一家偉大的公司。
而且這裡的使用者很奇怪:說不是深度互聯網使用者的話,人均上網時間和行動裝置比例估計全球第一。 但是互聯網發展十幾年來,大家來來去去上幾個網站,新聞看雅虎,搜索用雅虎、谷歌,財經看阿斯達克,視頻看 Youtube,社交用Facebook,郵件用Gmail,點評用開飯,討論去Discuss、Uwant,購物? (不好意思,香港人不在網上購物。 )
再來一個女性喜歡的She.com, 再加上用Whatsapp代替短信。 以上產品,香港本土創立的一般超過10年,是.Com年代的產物,其它都是美國產品。 最近10年來香港創業公司沒有一個拿下個香港市場(可能有一個,香港Groupon Ubuyibuy,後來被Groupon收了)。 最麻煩的事,香港人太特別了,花幾年好不容易做到香港第一了,發現同樣模式根本不能複製到其它地區,就只能在香港自己玩。
OK,拿不下香港市場沒有關系,香港人不是很國際化嗎?拿下歐美一樣可以啊!沒錯,的確有這麼一家Deal Extreme的面向國外的電子商務網站,連薛蠻子都說它是國際電子商務做得最好的其中一家,不過也只有這麼一家。 它是2000年左右利用國內廉價商品和國外電子商務空白做起來的,這種機遇可遇不可求。
香港人其實很不了解老外想法,只是習慣吃漢堡,不代表能做出滿足老外的產品。 別人一天如何生活、吃什麼、說什麼、看什麼電視你都不知道,如何能做出成功的產品?國外每天開車、香港人每天坐地鐵,國外講生活工作平衡、香港人每天加班,這樣的差異真不太可能做出好的產品。
啊,原來是這樣,那背靠祖國成了吧,中國互聯網市場可大了,出了百度、阿裡、騰訊和很多的中小互聯網公司,總有香港人的位置吧?好吧,我只能說,香港人對國內同學的瞭解可能還不如對老外的瞭解,最少香港人都喜歡看美劇,但大陸電視劇, 這個在香港排在美劇、台劇、韓劇和日劇之後。 你和他說韓寒? 他說誰? 你和他說非誠勿擾?他說這是什麼?你和他說18大? 他只關心遊行。 神馬QQ? 我用的肯定是Facebook。
哪問問最瞭解什麼互聯網公司?他告訴你是騰訊和阿裡巴巴? 為什麼? 因為買了很多股票啊! (這2家公司在香港上市)。 這樣下來,對國內無論高富帥還是屌絲使用者香港人都不了解,更不用說能為這個市場開發產品了。
記得3年前我希望在北京創業,在一個天使投資人面前演示,他問我,你為什麼覺得你瞭解中國使用者的習慣?我回答說我在這生活了1年了,我比較瞭解。 他說:「我在這生活幾十年了,我還不了解呢,你這樣能說瞭解?」。 現在想想,我當時對國內的瞭解少之又少,更何況沒有在這生活過的香港人?
再來到黃何所在的Talkbox,我是在2011年看著他們做起來的。 GreenTomato是香港一家著名的移動方案供應商,在2G年代已經在運營, 公司技術實力不錯.由於他們不滿足只做方案供應商,希望有自己的產品,於是成立了內部創業團隊FARM,Talkbox也是這個團隊非常成功的例子,對講機的創意在當時是世界第一,也迅速獲取了上百萬使用者,並且不少還是來自國內。 由於對講功能沒有什麼門檻,見到了Talkbox的成功,各種模仿者出現,當然最重要是巨頭騰訊的微信橫空出世,連最後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據我所知,Talkbox團隊對國內情況有2點明顯的錯判:
1. 接受盛大而非騰訊的投資
2. 認為國內市場可以單靠一個好產品就能做大。
如果一開始火起來就把團隊搬到北京、如果一開始集中攻海外市場再拿矽谷投資、如果接受了騰訊的投資,估計今天Talkbox的故事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