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繳槍」:移動互聯網棋至中盤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互聯網
惠普
劉燚 儘管針對Google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解讀無數,但是,無一例外都將這場戰鬥放在了移動互聯網的大戰役之下,餘震不斷。 不錯,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當前IT產業爭霸的重點,不管是智慧終端機混戰、雲計算定義權之爭,抑或應用程式創新,無不以此為主戰場。 這種勢頭,不僅已經嚴重衝擊到了傳統PC互聯網的上鏡率,最終也可能意味著傳統互聯網產業正在迎來一個拐點,在相當大程度上讓出主角的位置。 而「傳統IT」也必將因此產生劇烈震動——北京時間8月19日淩晨,惠普宣佈放棄去年剛剛收購的WebOS,並計畫剝離低利潤的PC部門,同時斥百億美金收購Autonomy軟體公司,向軟體和雲計算靠攏。 惠普是第一個繳槍的巨頭。 與此同時,此前不甚明朗的移動互聯網市場模式,也正在日漸清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遊戲規則正在隨著若干巨頭們的探索從水面之下浮現出來。 我們仔細梳理這一戰場的要件會發現,核心部件、作業系統、使用者入口、關鍵應用已經成為四位一體的產業鏈主軸。 全球移動互聯網主軸 在最上游,我們看到,核心的上游硬體一直是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 可以說ARM的出現,打破了英特爾在CPU市場上的壟斷,並在移動互聯網戰場上確立了自己的王牌軍角色。 加上高通、德州儀器等通信晶片傳統巨頭,以及Nvidia、Marvell等產業新貴,構成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晶片軍團。 在這個軍團當中,低功耗、通信功能成為遮罩英特爾的兩大核心壁壘。 不但直接導致Wintel聯盟的解體,也讓移動互聯網成了「有源之水」。 移動計算晶片行業的本質是提供計算能力、通信能力,它是移動互聯網的基石。 就像PC時代的作業系統處於軟體、硬體的核心節點一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作業系統之爭也是競爭的核心。 蘋果的iOS、Google的Android已經形成了市場的兩強,取得了先機。 而RIM、Windows Phone、WebOS甚至三星的bada,都在尋找突圍的時機,希望在市場格局尚未固化的時候,能夠取得這一產業鏈最關鍵環節的話語權。 為此,蘋果一鼓作氣將iOS從手機推廣到iPad,甚至電視機;Google不惜花費125億美金購買摩托羅拉移動的專利以保衛自己在該市場的利益,希望Android更進一步;而微軟更是不惜徹底廢掉此前的Windows Mobile和WinCE,打造全新的WP7,並從2012年推出Win95、WinXP以來最大的革新Win8;而RIM不惜放棄黑莓系統,收購開發QNX...... 而惠普曾經希望以收購WebOS來在這個環節佔據一席之地,但是其TouchPAD發佈之後極為慘澹,股東們再也無法容忍這個包袱,並促使其1年後就謀求出售。 不同于PC時代的是,作業系統雖然依然非常重要,但是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產業鏈重要環節,即使用者入口。 作業系統難道不是使用者入口嗎?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完全是。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即使是iOS,也只能在首頁定制幾個蘋果應用程式的按鈕,無法控制其它圖示;而且使用者未必使用Safari瀏覽器,而是可以使用Chrome或者其它瀏覽器,更不要說Android的頁面完全掌握在手機制造商手裡了。 這也意味著,有了作業系統,也未必能夠控制使用者入口,使用者未必會使用你的軟體。 因此,我們看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目前最成功的公司是Facebook,它掌控的正是使用者入口,是一個門戶,使用者量遠遠多於蘋果、超過Google也是完全可能的——這等於在iOS和Android作業系統內部又加了一道門, 客戶來到移動互聯網世界之後,最終進入的是裡門,而不是外門,iOS、Android竟然也被「管道化」了,就像它們對付運營商一樣。 在最終環節,我們依然要看到一個熟面孔:殺手級應用。 這無疑是使用者最終使用的部分,無論是Google的搜索,Zynga的遊戲,還是QQ的聊天工具,Color的LBS應用,都是所謂殺手級應用,這裡的遊戲規則也是贏家通吃。 其實,這種遊戲規則在PC時代已經非常明朗了,處理文字90%以上使用的是Office套件;處理圖像、FLASH、網頁製作等多數使用的是ADOBE;進行資料庫設計,則是Oracle和SQL SERVER、DB2。 這個邏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依然成立,這些應用距離使用者最近,也是使用者最終所需,但是,卻必須依賴前三者存在。 因此,所有的應用,都需要一個入口,所有的入口都需要一個OS平臺,而所有的平臺又需要一個晶片解決方案,這四者構成了產業的主軸,也必然成為產業的主宰。 某種意義上來說,產業鏈上的其它企業都將成為這個主軸的附庸。 因此,此前的諾基亞堅決不加入Android陣營,就是怕失去產業的控制力,寧可「站著死」;而一旦Google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曾經做得最好的2家Android廠商三星、HTC也立刻變得惴惴不安, 這都是因為它們並無產業鏈的掌控能力。 巨頭之戰 綜觀移動互聯網的四巨頭,它們在不同戰線上的戰爭已經「棋至中盤」,新進入者的成本會極大提高,它最終選擇向IBM所在的B2B退守,而不是進攻。 其中,蘋果採用了縱向一體化的「合縱」戰略,在前三個環節裡幾乎都有很強的競爭力,在最後一個環節通過App Store局部開放,目前可以說佔據了先機。 為了制衡三星在OLED方面的競爭,它甚至要投資10億美金給夏普。 Google原本只是在作業系統和關鍵應用(如搜索、地圖)兩個環節很強,在產業鏈上採用「連橫」。 現在Google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是希望保護Android作業系統不假,但是,也為自己將來能夠更好掌控使用者入口留下了可能。 未來的雲計算一旦普及,沒有自己的終端,雲與端二者很難匹配,這一點上三星、HTC們很難合作。 因此,不排除Google會合縱且連橫。 而微軟在互聯網時代就略為落伍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顯得更為笨重。 它依舊堅持曾經成功的「連橫」戰略,希望儘量多地吸納周邊力量,抗衡前兩大巨頭,並希望借助今年的Mango和Win8取得翻身。 某種意義上說,微軟是一家缺少互聯網基因的企業,但是,鑒於蘋果的高封閉性、Android未來可能走向局部封閉的預期,這給了微軟糾結6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的機會,在棋至中盤的時候可能重新下出妙手。 入局最晚、看起來勢力最單薄的是Facebook,畢竟它所掌控的就是使用者入口。 但是,它也最具備移動互聯網基因,這一點往往也是最難模仿的。 眾所周知,即使在PC互聯網時代,雅虎這種第一代巨頭,也未能在Google這種第二代新貴面前占到便宜;而Google雖然在社區領域投入巨大,也未能找准Facebook代表的web2.0脈搏...... 因此,Facebook雖然看似單薄,但是,它的強大基因,以及與微軟聯姻,都可能讓它具有後發優勢。 至於惠普、三星、諾基亞、思科等企業,由於企業缺少互聯網基因,更遑論移動互聯網基因,要想在這個產業主軸裡找到一席之地,變得越來越難,真正有潛力的或許還有亞馬遜這個隱形巨頭,它更加具備互聯網基因, 而新的巨頭出現必須有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綜觀整個產業鏈,在四個主要環節都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格局,而這種格局還有進一步集中的趨勢,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可能形成比PC互聯網時代更大的壟斷,直到贏家通吃,正如Google在移動搜索市場上高達97%的佔有率一樣。 而如果以國別來恒定,這種壟斷則顯得更加集中,因為這些產業巨頭中90%都來自美國,無疑將超過互聯網時代。 在PC互聯網時代,全球10大互聯網巨頭也都集中在美國、中國,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市場使用者量足夠大、市場壁壘足夠高,但是,中國的巨頭也都是集中在使用者入口、關鍵應用兩個環節;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企業又是否在四個環節取得突破呢? 目前看,在關鍵應用方面傳統優勢已經被App Store和Google Market嚴重衝擊了,只剩使用者入口方面的壁壘,而在作業系統、晶片方面還有巨大的差距。 (作者為中興通訊品牌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