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家簡江:從規避風險角度給中年創業者的建議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簡江
中年創業者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7954.html">nbsp; 前幾天一位相互網慕已久,素未謀面的朋友找到我聊啟動創業的事。 這位哥是互聯網前輩級人物,後一直做大企業中高層,業績斐然。 三年前創業,拿了不少融資,但因為被合夥人排擠,一年前離開。 最近一年作為顧問,説明兩家朋友的公司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長,現在想和傳統企業合作孵化電商相關業務。
我先和這位朋友聊了一下業務,覺得他理解非常透徹、到位,從中我也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所以對他的建議主要是在架構、資源合作和發展路徑上。
雖然我遠不能算成功,但因為從事投資行業,案例聽過無數,所以從規避風險角度,給他提了幾個建議,也分享給中年出來創業的朋友:
一、慎選合作方
創業合作夥伴,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合作一旦啟動,就不可能很快中止,少則三年五年,多則十年八年。 對於40歲左右的創業者,機會成本越來越高,一旦選錯合作者,時間、精力、熱情統統白費。 所以「負責人做事業」的第一步,就是對合作方做充分的調查,以及對合作模式做出周密合理的設計,以求最大程度的降低風險。 這裡面具體的技巧包括:
1.一定要保證合作方「志同道合」:合作方要對業務的方向和手段有充分的認識和認同,且不能有任何急於求成的心態。 在這位老哥籌畫的一個專案裡,有一個房地產行業的投資人,期望這個專案快速成長,在3-5年內上市。 對於這樣的資本合作方,絕對要非常慎重。 創業初期,應該把100%的精力放在如何開拓事業上,這時候如果股東方找麻煩,輕則費心費力拖後腿,重則事情攪黃。 我一個朋友甚至因為和傳統企業合作方鬧翻被人身威脅,拖了三年才徹底脫身;
2.對合作方過往經歷做週末、詳盡的考察:即便是「多年老朋友」,如果雙方之前沒有生意上的來往,只是吃飯喝茶聊天的關係,也會有一定風險。 這位老哥上一位合夥人就是這種,認識近十年,關係甚好,最後還是反目。 風險最低的合作方,是「曾經讓別的合夥人賺到錢」的合作方。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瞭解到這個人過去的合夥人,和他合夥賺過錢,而且合作愉快,這樣的合夥人可信程度最高。 或者,能夠最大程度證明的,只有事實;
3.警惕自己「抱大腿」的心態:在大公司做習慣的人,往往在心態上會有依賴心理,總希望自己能夠在一個平臺上做事,能有人把一部分的問題搞定。 有合作夥伴能從資源上協助自己,當然有助於專案成功。 但是我們在創業初期做資源性合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防止幾個問題的發生:
a.和資源方的目標、期望不一致。 任何合作都是互利的,在做資源合作的時候,最資源方的期望和創業者的目標錯位,這樣不僅資源最後無法落實,而且需要在磨合方面消耗大量無謂的精力;
b.資源無法落實。 很多資源方的資源看起來很多,其實早就被企業內部瓜分完,對於初期的小創業公司,很難在早期就產生很多實際利益,這時候大公司資源再多,也搶不到手;
c.和資源的介面磨合過於複雜:最好的資源是完全互補資源——業務互補、利益互補,結合介面簡單,在合作後立刻爆發威力。 但是實際上,很多創業公司需要的資源,需要資源提供方有高配合度才能達成。 比方說服飾電商需要快速供應鏈,而老的出口製造企業多半習慣了長週期大批量,就需要對方做生產線調整。 這種合作,除非對方一把手有絕對的決心推動,否則在執行起來並不比找一個獨立供應商容易太多;
b.資源的長期價值和股份比例不匹配:一些公司為了早期起步容易,往往喜歡找行業上下游公司入股,但在公司創業初期,因為規模不大,實力不強,找到的股東又不是特別有實力的企業,或者找了有實力的企業,但所占股份比例過大。 這兩種情況都比較麻煩,對於前者,當公司長大,需要更有實力合作方的時候,老合作方往往為公司尋找更有實力合作方製造障礙,對於後者,創業實際變成了公司內部創業,創業者自己很難主導業務方向,或者乾脆被控股方踢出局;
總的來說,公司股份和回報機制,要努力做到公司在前期、中期和後期,無論對於創業者還是合作方,付出和回報都能對等,而且創業者能夠主控業務方向,儘量從合作方獲得支援而不是麻煩。
二、磨合過的團隊很重要
對於多數創業,一開始就有一個磨合順暢、執行力不錯的團隊,能為事業順利起步起到關鍵作用。 一個企業,如果從零開始,任用的就是沒有配合過的合夥人和沒有配合過的全新團隊,碰到的的麻煩會比較多。 因為一個人的資歷、口才、想法並不能證明一個人的能力,能力最終是在「做事」中證明的。 一個一開始就能做事的團隊,往往好過一個表面看起來很優秀很豪華的全新團隊。 所以如果要有創業的打算,就要儘早去想辦法搭一個可以做事的團隊,當機會到來的時候,容易快速抓住。
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團隊的素質往往不能滿足公司做大的需要,所以當抓住機會,業務迅速擴大的時候,就要不斷用更有能力的人逐漸給老團隊「換血」。 很多創始人到這個時候往往覺得「對不起老部下」,「下不了手」。 其實只要把利益回報和職責適度分開就可以想辦法解決。
三、不要一開始把事情想得太宏大
在大公司做習慣的人,即便做到高管,其實也是在一個很大的支撐平臺上做事,而且由於做了多年,已經感受不到這個平臺的存在。 高管在創業的時候,往往喜歡用當年自己企業的樣子來規劃現在的企業,會想很遠很遠,然後看看現在需要設置什麼業務和崗位。
實際上,大多數創業企業的方向都會改變,甚至和之前設想的方向天差地別。 而創業公司資源有限,不可能有很多資金來浪費,所以把機構搞得過於完備,往往會導致燒錢過快,甚至很快虧光。 很多務實的小創業企業,每個人都身兼數職,不禁要避免冗員,而且要有「把一個人掰兩半用」的精神。
一個公司,最重要的不是機構完備,而是把業務跑通。 所謂把業務跑通,也就是能夠讓生意在小規模基礎上先轉起來,一方面不斷發現與修正問題,另一方面磨合團隊。 對於運營、銷售型的企業,先找到一個能賺錢的方向來養活自己的團隊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小公司就像遊擊隊,當你沒有正規軍的資源。 首先強調的是戰鬥力,什麼叫戰鬥力?就是在多快好省基礎上的執行力。 在局部能穩准狠快速獲勝的能力。 這時候,團隊強調的首先是心齊,其次是有自我學習、修正、進步的機制。 如果一個團隊,能夠經常打勝仗,那麼團隊就能越戰越勇,如果經常打敗仗,卻幻想著將來能大勝,那麼會離勝利越來越遠。 所以不斷「小勝」非常重要。
所以,一開始能抓住重點,把事做好,遠比架構完整,資源完備重要。
所以,我給那位朋友總的建議就是,先不要過多思考模式,而把團隊、業務跑起來,快速獲得正向現金流,鍛煉出一個能打出小勝仗的,自己的團隊。 那時候,和協力廠商合作的談判資本,要比現在強得多,心態也會比現在好得多。 起步後,建議專注,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即便資源差一點也要把握住控制權,不要被合作方消耗過多經歷,也不要把資源、方向過於分散,把自己的根據地做大。 等上到一定規模,再看是否適合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