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狹義一點說,當然算。 但也可以說,並不完全算。
好友Emile,仙霸樂孺的創始人,是一位來自實業界的朋友,和互聯網其實關係很弱的她,最近搞了一個網站:玩玩聚。 在她最近的一篇日誌裡,羅列了不少對這個介面樸素到有些純天然的網站的批評,emile很開心地照單全收,並表示「要努力」:當然是逐步改進。
其實,在我看來,即便是搭建了一個玩玩聚的網站,emile都談不上是一個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9894.html">互聯網人士。 與其說她建了一個網站,不如說她做生意多了一條新的管道:用互聯網做生意。 換而言之,網站對她來說,不是目的,工具而已。
既然是所謂的「B2C」網站,那作為一個新媒體人士的我就這裡隨便扯上幾句,不當之處,還望emile海涵。 至於生意這檔子事(比如後文提到的物流和售後),emile是一個很有才的高手,就無需他人多囉嗦什麼了。
我一貫認為,Dell是最成功的B2C網站(迄今為止,不用加之一)。 某位劉姓互聯網專家認為B2C網站最好的下場就是賣掉,我是大大不以為然的。 不過,他在那篇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還是對的:
考慮庫存、物流以及售後這三座壓在每一個商人頭上的大山。
這句話的意思我是反過來解讀的,對於一個B2C網站而言,庫存、物流和售後,是必須關切的問題。 所以,emile收到的那些批評,確然是個bug,但不過是芥蘚之疾,不是什麼最重要的問題。 雖然「魔鬼在細節中」,但凡事總有「輕重緩急」不是。 emile也不是坐擁百億資金部下萬千的主,凡事要講機會成本的。
Dell成為最成功的B2C網站,或者說,最成功的電腦零售公司,它的一個利器就是庫存。 據說,它的庫存周轉率做到了三天,而聯想,中國最好的電腦零售商,據說要六天。 ——電腦行業的零部件更新之快,可參考新版的摩爾定律。
庫存,在企業Balance Sheet上做的是資產項,但實際上,卻是最大的負債:因為它積壓資金。 一個企業,利潤倒是其次,現金流要是出了問題,可是要有滅頂之災的。 任何一個銷售實際貨品的公司,都必須對庫存極其重視,哪怕是周轉率提高1個小時,都是不小的進步。
如何利用網路來説明庫存問題? dell的做法是按需定制,玩具當然也可以考慮,不過大部分恐怕沒有辦法做到這一步(除非客戶是禮盒套裝送人,不過這種定制性並非深度)。 但是,互聯網的好處是「一切皆可運算」,利用網頁上部署的一些小程式,的確可以做到:
一個好的網路購物系統,不僅可以記錄你所有的實際購物,也可以記錄你所有的消費支出,還可以記錄你所有的物品流覽記錄(可以視為某種購物意向),同樣可以記錄你在任何一件物品前的停留時長(這個意向究竟有多強烈)。 故而,在理論上,你在一個購物平臺上的任何行為——均是「資料」——都是可以被進行行為研究的。 研究的結果可以至少獲得兩個:其一、你個人的消費傾向,從而這個購物平臺可以更好地向你推薦你想要的東西;其二、所有人的消費傾向,如果這個平臺夠大,買方賣方極多,甚至可以從中挖掘出整個社會的消費傾向,換句話說, 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時尚和流行。
玩玩聚最重要的問題不是那些什麼頁面問題,也不是什麼顏色問題,而是資料監控問題。 作為一個賣東西的平臺,一開始限於流量,根據大數法則,當然不太可能得到多少銷量(1000個獨立IP訪問能有1次下單麼? 這也是一個問題,需要確切的資料支援)。 故而,每一個IP的訪問,都必須有一定的程式去監控,監控什麼? 就是我上面那段話所提到的資訊。 而利用這些資訊,便可以指導乃至控制庫存。
一個有經驗的售貨員在店堂裡是很會「察言觀色」的:這個傢伙的荷包鼓不鼓? 有多大購買意向? 能否在勸說下增加ta的預算? 網路銷售,沒有售貨員,所以只好依靠資料,去做進一步的資料採礦以供分析。
B2C不是一個網站,是一種生意工具,和你桌上的電話、傳真,本質上,是一回事。
最後順便說一下,emile正在招募(1)SHOCKWAVE或UNITY引擎技術專家,能帶團隊的那種;(2)網游策劃。 有意者可以向該公司投簡歷。 我這裡特地不寫投遞簡歷的email位址,因為我以為,如果真想去加盟,應該自己能找到(我本文給出了一些連結,足可以按圖索驥了)。
不過,我覺得emile還需要一名資料分析者,每天面對的就是資料分析,以及,懂得哪些資料是需要分析的,哪些是需要重點分析的,更重要的是,知道去找什麼資料以供分析。
我曾經告訴過一個資料分析者如下的話,被她抄錄到自己的blog上:
你不僅需要知道資料,你還要學會知道資料的意義,更要學會從意義反推去知道找什麼資料。
這大概就是我給emile招募這位資料分析者的崗位要求吧,如果她需要的話,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