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Same
same軟體
same下載
same怎麼樣
Same 是一個慢熱型的應用,你得有足夠的耐心。 初識 Same 的人,大都會被其簡潔的設計所小小驚豔到。 不過嚴格來說,Same 的初期使用門檻是有些偏高的,很難講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如果說站在使用者都是小白使用者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某種高冷裝的應用。 即使對我這個 80 大叔(相較于 same 的主流使用者),豆瓣粉來說,第一次用 Same 的時候也是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 不過,只要你願意發佈一張照片,很快通知列裡的點贊紅心,會暫態培養你對這個社區的心有靈犀,你會驚訝于社區的活躍度。 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Same 開始把你帶進了一個和而不同的世界。 豆瓣的未及轉身談這類 App,離不開參照物豆瓣。 豆瓣未及轉身的背後,留下一批文藝青年、90 後待圈養。 在社交或者社區領域,說某某 App 很像移動版的豆瓣,這句話本身就說明了豆瓣在移動端的尷尬地位。 如今豆瓣儼然已有了大叔級別的感覺,在移動端的緩慢挪動,讓眾多中小型開發團隊以興趣為主打方向的社區或者社交 App 有了發展的空間和可能。 回首豆瓣得以在 PC 時代成功的關鍵,百度給其帶來的流量是重中之重,而搜索引的帶量又來自于其本身所產生的優質豐富的長文內容。 作為豆瓣社區能夠崛起的兩大關鍵因素之一,優質、涉獵廣泛、興趣為主的攻略、評測、心靈雞湯功不可沒。 而文字是所有這些內容載體的主要表現形式。 這自然引出下一個話題,資訊結構、關係鏈以及互動性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是怎樣的? 陌生人的社交中,起點都是從孤獨感來解決的,因此有了陌陌求勾(yue)搭(pao)的需求,當然還有 Same 中的自言自語、無聊耍廢的自 High 需求。 兩種不同的應用,殊途同歸。 但顯然,前者會來得更加直接快速,後者更加婉約慢熱。 長篇優質文已死,請讓我自 HighSame 在推廣自己的時候,打著無粉絲、無評論、無關系鏈的賣點。 但是細細來看,這三個點,可能更偏向于市場噱頭(儘管市場反響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除了第一個無粉絲的設計屬實外,後面兩個其實是廢話。 雖然無評論,但是有私信,而在 Same 的產品設計中,私信即評論。 關係鏈的話,確實是沒有的,因為本來就是陌生人,一開始當然是沒有關系鏈的。 但是,無關系鏈不等於產品設計的時候沒有融進關係鏈這一核心元素。 而從產品中的聊天功能來看,至少 same 在產品設計中多少是預留了這一塊的東西。 只是現階段還沒有到可以大談關係鏈的時候。 而在我看來,這款產品真正引起我注意倒是以下兩點:資訊的價值取向改變,導致資訊面臨重構:長文高質的內容已死,能引起互動的碎碎念和圖片才是王道。 而如果資訊的價值取向面臨著改變的話,也就意味著資訊從獲取、組織、消費都面臨著重構。 例如,載體從文字變為了圖片,輸入方式從鍵盤變為了相機,使用場景從固定地點任意時間,變成了任意地點任意時間,以及內容的推薦機制,機器該如何判斷哪些只有隻言片語的連文章都稱不上的內容會是你喜歡感興趣的東西呢? 評論即私信,導致社區和社交產品面臨著重構:評論和私信界限的模糊,是否是社交產品和社群產品之間的橋樑? 這一問題的關鍵其實取決於這種需求究竟是一種創新還是偽需求? 相較于微信的熟人關係(線下真實世界已經存在)和陌陌的 LBS(認識附近的人),same 的這種產品形態是為數不多的第三類探索方向。 它沒有利用手機與生俱來的 LBS 特性(PC 所不具備的),而是去挖掘手機在內容獲取、展現度和隨時隨地方面的特質。 這一探索是否會成功? 會不會最後也加上了 LBS 了呢? 讓我們靜觀其變。 呵呵。 圖:Same 有著不錯的留存在前面談到的兩點中,第一個點關乎眼前,第二個點則涉及未來。 Same 如果要從一個風格化的產品發展成現象級的產品,還有著很長的路要走。 除了在未來可能發展成為一個樹洞型 App 的風險外,其很大的一個風險點可能恰恰在於其最大的特色——評論即私信,因為你很難界定他到底是社交類(偏向陌陌)還是社區類(偏向豆瓣)產品。 在我很多次和別人介紹這款產品的時候,都窮于詞彙和別人描述介紹這款產品的特性。 對於產品的消費者來說,這可能會造成較大的混淆。 從實際的個人體驗來看,評論即私信在初期由於好奇心驅動,會使用的較頻繁,但是時間一長也就回復了潛水的狀態。 縱觀 Same 在各版本反覆運算中的歷程來看,也不是沒有發生搖擺的(例如之前引入微博的反向關係鏈的功能)。 因此,如果讓 Same 來選的話,也許先做好一個社區產品是基礎。 後面的,就看這個團隊能做到什麼地步了。 入口不在,適應使用者心情的卡位才是關鍵Nice 的周首在一篇訪談中談到:我很喜歡球鞋,但我的微信好友裡面可能懂鞋的都不到十分之一,發出來的東西得不到互動。 同樣的一張美食照片,老大不小的人在朋友圈曬就是裝逼和賣萌,但是在興趣小組中,就變成了分享和交流。 內容本身並沒有變,但是看的人不一樣了。 從這一點來看,Same 和 Nice 是深度瞭解使用者的心裡的,使用者要的是分享,而且是無負擔的分享,還必須是無負擔有互動的分享。 韓寒說,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不斷的說話,儘管很多話重複了很多遍,下次心情波動,依然會絮絮叨叨生活中的諸多事情,瑣碎,重複,不值一提。 看看 Same 中的頻道,想你的時候會拍雲,一張張都是對著天空的照片,你就會明白使用者們的心情是有多麼的細膩和相似。 一天中的心情有難過,有開心,然後習慣性的解鎖劃開手機的那個時刻,你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 App 會是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