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關注科技類新聞的朋友都會發現,在某款產品發佈之前各式劇透便見諸報端,特別是備受關注的智慧手機領域,五花八門的神秘新機更是屢上頭條。 從概念圖片到出自代工廠的爆料,從工信部網站截圖到社交媒體的種種暗示,我們不得不思考,這些或真或假的爆料,到底是源于好奇的粉絲還是廠商故意製造的行銷噱頭呢?
瘋狂的旗艦,捕風捉影從未間斷
各知名廠家的旗艦機型理所當然的成了各類爆料的主角,一則這些產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智慧手機的發展方向,二是旗艦產品寄託了粉絲太多的期待。 於是乎讀者似乎從不會對這些爆料感到厭倦,對媒體來說在流量的驅使下也更樂意進行相關報導。
以蘋果為例,新一代產品剛剛發佈,下一代甚至後兩代產品的概念圖亦或是配置猜想便被爆料出來,雖然事實證明這些概念產品完全是捕風捉影的無稽之談,依然有不少讀者願意以此大飽眼球。 而這一行為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隨著不少人通過設計一些旗艦機型的概念圖而小有名氣,越來越多的個人甚至一些工作室加入進來,天馬行空的設計,信馬由韁的想像,雖然和現實差距很大卻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對新產品的嚮往。
對旗艦產品的概念性爆料,似乎和行銷沒有太大關系,更大程度上是個人的興趣使然。 可以說對旗艦機型從外觀乃至配置上的爆料大多不可信,只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對廠商來說有一些概念設計來引起使用者對自身的關注也並不是什麼壞事,不乏有一些廠商通過對概念產品的刻意引導來為新產品造勢,這或許是行銷的一個雛形。
提前放風,名利雙收的行銷妙招
每每在一款新機即將上市之前,便是各類爆料最為瘋狂的時候。 社交媒體上大佬的劇透、工信部的網站截圖、跑分軟體的諜照乃至地鐵上被偷拍的真機照片,廠商的造勢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當然這些頻頻的放風行為便不容置疑地被貼上了行銷的標籤。
在互聯網行銷被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消化吸收之後,新機上市前的造勢行為一山更比一山高,小米、魅族、榮耀等帶互聯網性質的手機品牌早已是爐火純青,就連一直走傳統路線的OPPO也開始變得不那麼本分了。 以OPPO N3為例,在發佈會之前的兩個月中不斷有外媒的報導傳入國內,被冠以各種新型名詞的旋轉攝像頭賺足了眼球,OPPO官方微博不斷放出一些細節被各科技媒體轉載發佈,再加上各級代理商利用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大力推廣, 連價格都成了討論的熱點。 當然其他手機廠商的炒作行為相比于OPPO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什麼劇透式的造勢行銷如此受手機廠商所青睞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借助互聯網行銷的優勢行銷成本大大削減,互聯網的滲透性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行銷方式。 其次造勢行銷的資訊量更加瑣碎,借助讀者的好奇心理使得行銷行為變得更加主動,讓使用者主動獵取資訊的效果更加顯著。 最後要說的是,大多說爆料是以個人或者小道消息的形式放出來的,即使有誇大和失實,廠商也不會為此承擔相應的責任。 由此來看,提前放風著實為一個名利雙收的行銷妙招。
預熱須有度,狼來了只能說兩遍
行銷終究只是行銷,即使先前被掩蓋修飾得多麼美好,在水落石出之後終會暴露出行銷的本質。 過度消耗使用者好奇心的行銷方式,在一系列名不其實的炒作之後,對自身品牌形象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畢竟狼來了的故事告訴我們有些話只能說兩次。
對於國產手機來說,誇大事實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先是掀起了一股跑分浪潮讓評價手機好壞的標準畸形化,而後是瘋狂的追逐處理器頻率而忽略了散熱和續航,再隨後螢幕解析度和材質成為廠商叫囂的資本,攝像頭瘋狂的追求高參數卻做不好細節處理, 甚至有廠商把手機音質吹得神乎其神最後卻不敵中端的音樂播放機。 由此便不難理解為何手機廠商偏愛上市前的炒作,造足了勢才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正式發佈時的各種說辭才顯得順理成章。
預熱本沒有錯,畢竟對於科技產品來說,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橫空出世進而驚豔滿座已經不太現實,在品類繁多的3C市場,沒有關注便等於死亡。 當過度的行銷和乏力的供貨不成比例時,希望廠商在造勢時有些分寸,以免適得其反。
當各種爆料變成常態,當各式劇透不絕於耳,當我們的好奇心被過度消費,充耳不聞或許是對手機廠商頻繁造勢的最有力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