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果倒流回到2009年底或2010年初,為了給領導和客戶介紹微博是什麼,以及微博應該怎麼玩兒又或者企業微博是不是應該設立等等,都要花很多心思;時間僅僅過去三年多,曾經認為是新鮮的、新奇的、 難以捉摸的微博已經失去了被獵奇的心態;而當初那些不知道微博怎麼玩兒的客戶和領導們,也早早的熟練的掌握了微信這樣一門聊天工具。 雖然僅僅是三年時間,但互聯網和智慧手機的協同效應,正在改變我們和我們所處的行銷行業。 總結一句話就是:所有的問題最終都是體制問題,所有的微博帳號最後都是行銷帳號。 在前一篇《從口水仗說起》中簡單聊到了行銷人的江湖,有朋友說太八卦了,恩,有點吧。 但江湖這個東西,不僅僅是傳說或者想像,從4A公司,到本土大公關,以及中小公司,還有各類依附于微博營生的各色人等,用「行業」來形容這個生態圈有點太正規了,還是江湖來的形象些。 關於微博行銷的江湖,大家可以看看闌夕的《微博行銷已經拐入死胡》,該文對於微博行銷的草根江湖有比較多描述:水軍、草根大號和段子手們,雖然可以創造相當的商業價值,但無論如何包裝,終歸是草莽路線,這就是江湖.... 如果把正規的行銷、廣告和公關的微博行為當做「行業」行為,那麼行業現在對於微博還算是深的。 這要感謝微博行銷界的培訓派,在之前兩年多的時間裡,為微博行銷和社會化媒體行銷做了相當多的普及型的工作;同時也因為這些年互聯網的發展,也誕生了相當多的中小型的行銷公司, 以新媒體為切入點試圖打入之前被大公司掌控的品牌企業的相關業務。 回顧「微博行銷」這幾年,從最初的新鮮感很強的「獵奇」心裡作祟,企業們帶著嘗試性的心態在微博上有所投放(這時候4A們可能還處於觀望狀態),這個時候更多的是追求資料以及案例, 所以粉絲數成了衡量的最重要的考核標準。 而隨著對微博認知的加強,從嘗試獵奇到追求效果,多數企業都經歷了不短的迷茫期;微博似乎無所不能,但微博又似乎啥也不能,究竟如何才能夠做好企業微博? 這個時候逐漸開始分化,有以品宣為主的企業微博,也有企業微博成了活動型微博,也有不少實幹派將微博幹成了客服型和售後服務型——最後,微博在整個行銷連結中,逐漸成為標配,或者是發源地,或者是集散地,又或者是行銷的主要平臺,就是這樣。 而在這新浪從微博的收益中也可以看出類似的趨勢,最初將品牌廣告遷移至微博,隨後是想通過電商和遊戲獲取受益,接著是推出大號的仲介——廣告產品和公關產品的結合,是新浪微博商業化的舉措, 結緣阿裡巴巴更為這種商業化帶來了直接的效益。 在基於微博的大生意中,作為平臺的新浪微博一直都沒有找到最合理和最划算的商業模式,這點對於新浪微博而言是痛苦的;但江湖要感謝新浪微博,因為有太多人可以通過微博獲取商業利益。 對於多數品牌客戶而言,微博是行銷鏈條中的標配;但對於電商、快消、文化(影視娛樂等)等行業,微博是「公關」的最重要環節... 口水仗很重要,不是嗎? 但對於更廣闊的品牌企業而言,無論是杜蕾斯還是招商銀行,東航或者寶馬汽車,微博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從費用而言也僅僅是相當少的市場費用,這就是微博三周年後的狀況。 但,中國市場太大了,企業也太多了(中小企業更是數以千萬家計),大家對於微博的認知仍然是參差不齊的,所以還是能夠有很強烈的獵奇需求(就好像當下的微信行銷一樣)—— 但這一錘子的買賣對於平臺和服務商而言,都不是好現象。 作為服務商,希望新浪微博能夠提供更多的開放,尤其是基於資料的;事實上,我們在資料方面是蒼白的,所以在投放也是隨機的——是時候讓廣告主們知道微博使用者的情況了,分佈、性別、收入都應該是有個模型的, 而不是當前那些協力廠商機構不太靠譜的資料... 回到主題,對於《微博行銷拐入死胡同》的說法是不認可的,雖然該文更多的是說「江湖」中的水軍党和大號党以及段子手;但對於真正的企業行銷而言, 微博正在從「嘗試」到標配的轉型期——當然,這個轉型期存在的前提是微博仍然保持目前的影響力。 雖然媒體屬性太過強烈,但微博絕不僅僅是企宣的利器,在諸多行業中,微博已經逐漸成為使用者和企業溝通的最主要的管道,企業微博承擔了相當的客服和售後的功能, 傳說中的CRM已經在諸多企業微博初具雛形——但這也意味著靠微博賺企業的快錢有可能成為歷史,因為無論客服和售後以及CRM的打造,都是體系化和瑣碎的,對企業微博的運營人員都有著更高的要求。 在社交化和移動化衝擊整個社會的時候,很難說有任何一個媒介平臺能夠承擔整個行銷鏈條的,所以每一個這個行銷鏈條中,每個平臺的管道都承擔了相當的功能性任務。 以近期比較受關注的可口可樂個性瓶子的行銷事件為例,微博就起到了相當重要的功能,展示和匯總,以及吸引更多的人群;而對於風口浪尖的電商和快消而言,僅媒體屬性就足以讓他們在微博上一擲千金。 而成為標配的另外一個指標,微博廣告產品的打造則仍然沒有相應的跟上,這點「阿裡浪」之後各種推薦的不靠譜是和阿裡浪的資料採礦、分析和推薦的缺陷有著直接的關係的—— 微博的廣告價值仍待挖掘。 對於傳統廣告公司和公關公司而言,微博的標配化是他們逐漸收復失地的絕佳機會;既然沒那麼神秘了,既然要體系化,自然是品牌廣告、公關公司的優勢, 所以近年來能夠看到一些基於資料和技術開發的好玩的企業行為,多數是來自于品牌牌廣告、公關公司。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小微博服務商的競爭力降低,在經歷這幾年的發展之後,中小微博服務商也開始逐漸形成特色,有以內容行銷為特色,有以資源整合為特色,有以資料採礦和分析為特色... 和大公司們形成了良好的互補,共同構建起相對之前健康許多的微博行銷的生態圈。 對於微博裡活躍的行銷人而言,在微博逐漸失去神秘色彩,以及微信更當紅的背景下,如何適應和繼續維持其專業地位? 1、開拓更廣闊的市場,華南、中南、西南以及西部地區整體水準仍然落後北上廣;2、繼續打造其專業形象,從體系培訓到案例培訓的轉型似乎是一條不錯的道理;3、從微博躍遷至微信... 還有一個可怕的信號是,媒體、自媒人開始大談特談「行銷」,比如羅振宇老師等,這個信號的危險性來自于對媒體屬性的盲目自信和口水仗的旺盛需求。 不是說沒有實踐就不能聊行銷談公關,但既然化身「行銷帳號」,沒有真正的實踐總是談趨勢,是會給企業和從業者造成一定的誤解的——最極端的案例是,如果有企業包養羅老師、程老師和留幾手們,該企業的行銷和公關在微博上能做好嗎? 答案是肯定還是否定意義不大,畢竟是想像。 但理論和實踐之間差著一條溝塹是,花自己的錢和花別人的錢,從感覺到責任都不一樣。 就是這樣,下回繼續看微博行銷的人和事兒。 之前寫的《中國公關人升職進階指南2013版》引起很多爭論,也有很多公關新人提出很多疑問和見解,近期將會推出針對公關新人的系列文章,敬請關注圍觀侃科技(kankeji)。 侃科技(kankeji)也有計劃推出公關新人培訓和交流沙龍活動,試圖給這個行業的新人提供一個學習和分享以及溝通的平臺... 嗯,這個計畫咋樣? 歡迎給侃科技(kankeji)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