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雜誌
穿越炮火,迎來泡沫
那一天,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跑去參加某移動互聯網大會。 到了會場發現人稀稀落落,他不禁感歎,泡沫總算有所降溫。 殊不知坐定方才發現,這裡原來是全國土特產展會——哦,走錯會場了。
應該怎樣描述今天的移動互聯網行業呢?
當手機被看作比電腦螢幕更強大的終端,當移動互聯網被視作繼互聯網之後最偉大的造富機會,資本、人才、創新,以及一場接一場的豪賭終於破門而入。 這一切,和十年前那個癲狂的互聯網時代何其相似。
移動互聯網,說到底就是手機互聯網。 當3G頻寬擴展了幾十倍,當帶有蘋果、安卓系統的智慧手機成為主流,當目前中國已經擁有了3億多的手機上網使用者,變化真的開始了:騰訊開始革自己的命了,QQ使用者們開始轉向微信了;中國區App Store應用下載量在2011年同比增長了298%;甚至連你自己每天回家都不再打開電腦,而是躺在被窩裡用手機刷微博。
不是嗎? 圍繞硬體,阿裡巴巴做手機,小米做手機,百度做手機,網易做手機,甚至連周鴻禕也號稱經過半年的思考終於做出一個艱難決定——做手機。 嗯,還有搞英語培訓的羅永浩也說,他要做手機。
圍繞軟體應用,智慧終端機的快速普及和風投資本的集中催熟,讓很多應用還未盈利,即受到資本熱捧。 一些創新產品的估值甚至高於實際價值十倍。 正如10年前互聯網產業,行業變化,泡沫驟起,甚至連「啤酒」也有「啤酒泡」的趨勢。
在各種應用類別之中,目前僅有遊戲類應用和具有壟斷性質的工具類應用可以賺到錢,大多數的工具類和生活資訊類應用均處於「賠本賺吆喝」的探索狀態。 而在市場競爭不斷加劇,推廣成本提高以及巨頭入場等不利因素之下,諸多看似新銳的「明星」開發者正在逐漸凋零。
一言以蔽之,2012年的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已經開始自我否定與洗牌。 第一輪的洗牌。
巨頭黑洞
超級終端的勝似爭奪
2012年5月15日,小米推出僅1499元的青春版手機,360公司宣佈手機策略,百度亦在當天下午召開發布會,推出與長虹合作的百度雲智慧手機;隔天一早,網易宣佈手機樣機已完工,只等上市;而在此之前, 阿裡巴巴與天語合作的多款手機已經上市、傳說中盛大手機也在醞釀之中...... 一時間,互聯網大佬似乎集體展開了跨界手機的巨大攻勢。
最新消息是,5月18日,360以「口水仗」的方式對小米大打出手。
手機終端為什麼這麼火? 對覬覦移動互聯產業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卡位戰。
「屌絲」混戰
360手機主推安全概念、阿裡手機則主打網購優勢、百度雲手機要推雲平臺理念,不僅免費送100G的網盤,還能語音操作......
此輪參戰的互聯網企業,無一例外,盯住的正是跟小米定位類似的2000元以下所謂高性能低價格手機。
譬如百度。 去年年底,百度曾與戴爾合作推出一款高端智慧手機,最終卻因售價過高等原因,市場反響平平。 吃一塹長一智。 5月15日,百度新推這款面向低端市場的智慧手機,儘管硬體設定並不算高:3.5英寸螢幕、300萬圖元攝像頭,650Mhz主頻處理器,但卻給出了899元的低價,相比其2011年首款3000元的智慧機,價格足足低了三分之二。
事實上,低價、追求性價比正在成為互聯網公司滲入手機終端的標配利器。 小米手機去年率先出馬,推出雙核CPU手機的同時,祭出了當時頗具震撼的1999元低價,借此成功塑造起性價比出眾的品牌形象,獲得不少擁躉。 乃至一年後,在其性價比優勢實際已消解不少的今日,小米手機仍享受此紅利。
這一經驗被諸多後來者借鑒。 盛大正在醞釀的自有品牌手機,同樣強調性價比並突出低價特點,目前透露的定價為1199元。
阿裡則是目前最為強力的低價策略玩家。 其阿裡「小黃蜂」作為一款3.5英寸螢幕的雙卡雙待智慧手機,在699元的市場零售價之外還贈送了500元淘寶紅包。
就連始作俑者小米,也試圖在低價市場再分一杯羹。 5月15日,它發佈了一款低配的手機「小米青春版」,相比標準版的小米手機,這款低價版價格降到了1500元。
最新消息則是,網易也將殺入低價戰團。 據瞭解,網易推出的智慧手機基本配置為4.3英寸螢幕、1.5G雙核處理器,可以比擬目前已經上市的中高端智慧手機。 不僅如此,網易方面還以目前市場上性價比較高的小米手機、阿裡雲手機為目標,號稱在推出更高配置手機的基礎上,將利潤空間壓到最低,確定一個最能吸引使用者的價格。 業內人士估計,網易手機定價預計在1000元以下。
沒有新大佬卻有新故事
事實上,互聯網公司轉做硬體,比如手機,往往獲利率很低,有時甚至是虧本的。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對此就持反對態度,「互聯網企業做手機是歷史的倒退,是從一個高毛利率的產業去做一個低毛利率的事。 」當然,蘋果是個例外。
那麼,為什麼互聯網企業紛紛搶灘手機終端?
看看這些加入戰團跨界手機的互聯網企業,幾乎都是在PC終端上壟斷了某種互聯網服務的公司。 360壟斷了PC殺毒軟體,盛大壟斷了網路文學市場,阿裡巴巴是C2C市場的老大,百度是國內搜索市場霸主,騰訊則是IM。
對這些互聯網大佬們來說,當務之急就是如何將他們現有的優勢複製到移動互聯網上去。
媒體報導,今年一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中,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智慧手機消費國。 中國在市場中所占份額為22%,而美國的比例則為16%。 顯然,智慧手機在中國普及,帶來的可能性之一,就是未來的互聯網主要接入設備是手機。
掌握了這個入口,就掌握了一定的網路市場,才能有所長遠發展。 也就是說,互聯網企業進軍智慧手機制造不是為硬體盈利,而是希望搶佔背後的入口和轉化率。
正因為此,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中就出現了這種國外所沒有的,互聯網巨頭與硬體廠商合作,搶灘手機終端的模式。 這個模式的核心就是將硬體與軟體結合,著眼于在使用者的後期服務上盈利。 比如買了360的手機,那麼,使用者就有可能選擇使用手機裡的360的應用。 這對360來說,首先就是使用者量,有了使用者基礎後,軟體所嵌入的廣告等就有更大的轉化機會。
起步較早的小米,其月營收據說已經超過10億元,每月發貨量在50萬台以上。 截至今年底,其代工廠英達華的小米專線每月產能將超過100萬台,屆時小米手機的年產能將達千萬台規模。
而那些跨界手機的互聯網壟斷巨頭,既有足夠的資金推出自製手機來搶佔移動市場,他們在PC上形成的知名度和使用者群本身就形成了他們手機的潛在消費群。 並且,他們在PC上壟斷的服務又成為了他們手機的賣點,很可能後來居上。
至於許多其他互聯網公司,要麼公司規模太小,不足以自主研發手機和做市場推廣,要麼就是公司規模足夠大,但並沒有在任何一個領域積累起一個龐大的使用者群。 比如搜狐,別的幾個國內互聯網巨頭在手機上鬧騰的時候,張朝陽大概正在45度角淚流滿面。
新遊戲規則
當然,也有唱衰者。 5月16日,創新工廠CEO李開複就在其微博中斷言,大部分互聯網公司做手機會失敗。
在李開複看來,互聯網公司做手機會失敗不僅是因為企業基因不同,更主要的是這些企業只是為了嵌入自己的服務,爭奪移動互聯網的入口,「不以使用者需求為使命,而為嵌入自己服務為目標,無法得到使用者口碑。 」「不願意嵌入使用者愛戴的競爭對手的服務會被詬病」。
這個橋段是否似曾相識? 不錯,它曾無數次發生在傳統互聯網時代。 譬如360和QQ在PC終端上的3Q大戰。 如果這些傳統互聯網上的壟斷大佬進入移動互聯網,會否真如李開複所說繼續一手遮天,鐵板一塊?
剛剛宣佈要跟國際國內廠商合作推出360特供手機的360的周鴻禕,倒是表示對李開複的觀點「非常同意」。 不過,他辯解稱:「所以360自己不做手機,而是借助360對互聯網的理解和資源説明手機廠商轉型互聯網模式。 」而百度此前也坦誠表示,與長虹合作的千元機,主要是針對2000元以下的使用者體驗,不能與四五千元的蘋果手機使用者體驗進行比較。
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對手機終端的「搶位」,已經挑起傳統終端廠商們的戒備之心。
目前國內互聯網公司推出的手機價格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按照之前中興執行副總裁何士友的說法,千元智慧機出貨量需要達到500萬台,才能夠實現盈利。 互聯網公司選定的手機價格區間固然與各自家底有關,但如此明顯的低價血拼策略,讓原本以「低價換取規模優勢」的傳統手機廠商頗有些不爽。
在中興通訊副總裁沈力看來,互聯網企業入局將更多的帶來價格和利潤的競爭,但目前評論誰勝誰負還為時過早,最終的「剩者」將在1~2年內見分曉。
你不能阻止任何人加入這場遊戲,現在的遊戲規則已經完全打破終端廠商的概念,新一輪的競爭必將經歷過一段痛苦的過程,最後沉澱下來的品牌,才是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