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尼爾森最新發佈的報告顯示,智慧手機在中國已成使用者的主流選擇,普及率超越美國等市場達到66%。 同期來自百度的資料指出,去年第四季度,移動互聯網的人均上網時長首次超過傳統
尼爾森最新發佈的報告顯示,智慧手機在中國已成使用者的主流選擇,普及率超越美國等市場達到66%。 同期來自百度的資料指出,去年第四季度,移動互聯網的人均上網時長首次超過傳統的PC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依然奪目。
與此同時,移動行銷仍然在等待春天真正到來。
避免陷入效果困境
「今年是移動之年」,MMA(無線行銷聯盟)首席執行官Greg Stuart對新浪科技說,過去十年關于移動行銷的討論一直都在進行,如今觸手可及的移動終端正在帶來更深刻的變革和整合,廣告主和消費者之間有機會建立起更為緊密的聯繫。
然而這種憧憬一直不乏質疑,例如認為手機屏廣告價值較低。 對此Stuart並不認同,在他看來手機螢幕更小反而有可能更吸引使用者注意力。
據易傳媒CEO閆方軍估算,在整體規模至少在3000億以上的中國廣告市場,可以歸入互聯網領域(包括移動互聯網)的份額大約500多億,這其中移動互聯網所占比例可能還不足1.5%。 他認為三四年後這個比例會快速成長到3%~5%左右。
從樂觀的角度看,移動廣告有著無限可能。 智慧移動終端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可以更精確描述使用者身份的資訊被各種感應器捕獲,如果再與消費等碎片化資訊等進行大資料整合,顯然是一個比傳統互聯網曾經描述的精准更為精准的模式。
這既是優勢,又是移動互聯網廣告極力想要避開的陷阱。
因為過於鼓吹精准,廣告主對移動互聯網廣告的效果期待會越來越高,進而不再認可這一平臺帶來的品牌展現價值。 「最後會跟互聯網廣告一樣悲催」,群邑中國互動行銷總裁陳建豪提醒說,移動廣告不能單純用CPC(按點擊付費)模式衡量。
不過這個階段並沒有多少牌可打。 現有的移動廣告展現較為簡單,Greg Stuart也承認現在想到一個新的探索方向並不容易。
標準化才能規模化
2010年,易傳媒有幾十個移動互聯網廣告的客戶;2011年這個數位過百;今年移動廣告的客戶數達到兩百多。 去年一年,移動廣告業務的營收,占到易傳媒整體營收的11%。 其中最大的廣告主是App本身,超過一半的收入來自這部分使用者。
而在傳統行業方面,比較看重效果的保險、教育,與LBS等相關的汽車等客戶也有一定的投放;國際和國內客戶數量基本持平。
「整個行業還處在非常早期,廣告主要怎麼做還不是很清楚」,閆方軍指出目前移動廣告行業缺乏必要的標準,無法對廣告效果進行有效評估,這將制約整個行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 閆方軍強調,只有標準化才能帶來規模化。
在這個標準化的範疇中,例如手機螢幕上的標準廣告尺寸與形式,如何衡量效果、對品牌的影響以及轉化率,以及檔案大小等等方面。 作為行業組織,MMA正在成員的説明下,開始嘗試制定相應的移動互聯網標準化規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資料顯示在更為發達的日本市場,移動廣告占整體份額約2%,並沒有隨移動互聯網同步快速成長。 而日本移動廣告採用的也是CPC模式。 讓國內業者略感寬慰的是,國內PC和移動互聯網廣告中,CPC模式價格基本都在0.5-1元之間。
而且中國還有三四線城市等待繼續發掘探索。
標準化之外,陳建豪還建議廣告主在研究預算投入比例的同時,加入對移動廣告的提升改進之中。 「廣告可能還不是今年移動行銷的主戰場」,DCCI創始人胡延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