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介入行銷和創作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試想一下,你的意見將影響一部紀實作品的走向,你最關心的話題有可能成為一部紀錄片的主題。 日前發佈的《2010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顯示,通過互聯網彙集的意見,正在影響紀錄片的創作,改變以往紀錄片「精英文化」的呈現方式。 而在不久的將來,網路很有可能更深地介入紀實類作品。 更多人可以用DV製作紀錄片並通過網路發表。 紀錄片很可能發展成紀錄大片和BBS「帖子」小品並存,變成普通人的一種表達方式,在微博時代成為個性記錄的一種工具。  網站看紀錄片,規模堪比電視首播  2010年中國共出品16部紀錄電影,進入院線放映的有13部。 相比2009年19部國產紀錄電影中只有4部進入院線,國產紀錄影片的受眾範圍明顯擴大。 雖然,國產紀錄片在數量和品質上每年都有進步,喜歡紀錄片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如何將紀錄片推送給喜愛的觀眾,卻一直困擾著業界。 目前,只有央視紀錄頻道、上海紀實頻道等不到5個紀錄片頻道。 一方面平臺不多,另一方面國產紀錄片並未形成統一的製作標準,收視統計體系也並未建立。 而通過主題搜索和微博互相關注,互聯網卻已經悄然「精確圈定」了對紀錄片有興趣的觀眾。  通過視頻網站的搜索和分享,以往很難被傳統媒體定位的紀錄片「小眾」收視人群,已經浮出水面。 而微博、豆瓣網上的紀錄片小組和同城紀錄片觀摩組等也在網路集結,不僅分享紀錄片資訊,還形成了活躍的圈子。 某網站《臺北故宮》等紀錄片,一年獲得百余萬次點播率,每人次每天平均觀看時長約52分鐘。 而這個觀看規模,已經和全國數十個紀實欄目一年國產紀錄片的首播量持平。  「網路幫了紀錄片產業一個忙,讓我們看到了這塊市場能有多大。 」一位紀錄片圈內人士表示,廣電總局去年出臺《關於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限制進口紀錄片播出時間,希望國產紀錄片能收復失地。 很多地方也開始上馬立項,搞紀錄片頻道。 但是,紀錄片這個產業究竟有多大,又是什麼樣的類型和內容受歡迎,卻一直只有有限的收視率資料。 幾千人的樣本,只有一兩個觀看紀錄片,這樣「算出來」的收視率並不科學。 而全國4億線民,一部紀錄片百萬次點擊,每次平均52分鐘,這樣的資料卻是實打實的。 「觀眾的反映,讓國內紀錄片人看到了希望。 」  崔永元策劃的紀錄片《我的抗戰》,目前正在央視紀錄頻道全國衛星頻道首播,收視率在同題材紀錄片中拔得頭籌。 擁有這樣的成績,除了崔永元的名聲外,也離不開網路的預熱。 去年底,《我的抗戰》就通過國內知名入口網站的紀錄片頻道播出,上線僅一個月線上收看就突破千萬。 試水網絡獲得成功後,有83家電視台先後購買了《我的抗戰》的播放版權。 網路傳播引起關注後電視臺再購買版權播放的商業運作模式,開始在紀錄片圈裡漸漸流行。  草根紀錄片,平視視角完成對話  利用互聯網的互動性,紀錄片不僅能在完成後做行銷,也可以在拍攝過程中與觀眾溝通。 英國廣播公司開發的iPlayer網路平臺,對旗下各頻道播放的紀錄片開放評注功能。 觀眾想看什麼,關心什麼話題,都可以通過網路平臺直接和紀錄片製作人溝通。 BBC二頻道紀錄片版面篇幅超過15%,其中不少選題都來自網路平臺中的觀眾話題。 有意思的是,一些比較「無聊」的選題,紀錄片製作者也會拿來調侃一番。 一則生態紀錄片就宣稱在福克蘭群島的喬治國王島守候多日,動物學家終於拍到企鵝飛天的離奇景象。 紀錄片言之鑿鑿地表示,小企鵝飛行的目的地是亞馬遜雨林,為的是尋找溫暖冬陽,還宣稱找到違反達爾文進化論的證據。 原來,這是一年一度的愚人節「唬人短片」。 「唬人短片」作為嘲笑偽科學的小品,幾乎可以算作海外科學紀錄片的傳統。 近年「唬人短片」的內容,很多取自網路上關於科學的似是而非的觀點。  在網路成為紀錄片行銷和話題策源地的同時,網路也為紀錄片更多觸及生活現實提供了條件。 有統計顯示,目前和國內觀眾見面的紀錄片數量,海外的是國產的15倍左右。 儘管很多反映戰爭歷史、科技發展、地理人文的紀錄片很好看很精彩,但是視覺表達和宏觀敘事覆蓋了紀錄片原本記錄當代人生活的草根性。  現在,通過網路和數位記錄技術,「DV紀錄片」的網路流行,被業界稱為「拍攝權回歸大眾」。 在國內幾家知名視頻分享類網站上,網友上傳的紀錄片約占網站紀錄片總量的18.92%,其中網友原創拍攝的DV紀錄片比例約為6.53%。 DV紀錄片的內容無所不包,跟拍一次演出、一次應聘,或者就是在同一地點每天看到的不同影像。 長的一個小時,短的更像日記、微博,只有三言兩語。 儘管不少DV紀錄片畫面粗糙,存在明顯的模仿痕跡,但是拍攝者卻用鏡頭把一度被視為「精英文化」的紀錄片和生活重新勾連在一起,觀察人的美醜善惡。 「紀錄片很可能發展成BBS的‘帖子’,也可能變成微博時代個性記錄的一種工具。 」有位紀錄片人如是說,更重要的是,在草根紀錄片拍攝傳播的過程中,普通人記錄者和一般觀眾一起,用平視視角對話,並完成對自我的審視。 本報記者 王磊  實習生 顧佳迪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