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互聯網對於音樂家和唱片公司有何正面意義的話,那一定不能不提互聯網為音樂家與歌迷之間的溝通交流創造了更多便利的機會。 兩者的角色不再僅僅是在舞臺上下扮演,而可以如朋友間的交流。
在歐美國家,音樂家的線上行銷環境已經逐步形成體系,音樂家和唱片公司也明確意識到它的價值,都在積極利用這些線上工具。 這兒具體來說幾句在西方國家的線上音樂行銷環境。
SNS社區
在Myspace上設置主頁,向歌迷提供作品試聽、演出動態... 等,Myspace官方號稱有數百萬音樂家已經建立主頁。 在Facebook、Bebo上建立專頁、群組與歌迷建立直接的聯繫。 還有Bebo,根據澳大利亞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澳大利亞音樂家使用Myspace比率高達89%,Facebook達52%。
微博客
當然是Twitter咯。 可能是因為Twitter的即時性要求高,音樂家的使用率並不是很高。 澳大利亞的報告顯示20%的音樂家使用它。
音樂社區
在Last.fm、iLike、imeem等線上音樂社區中建立自己的Profile,分享更多的內容,既可獲得一定的版稅又能讓更多的歌迷瞭解他們。
音樂視頻
音樂視頻相對於音訊檔具有更強的衝擊力。 或許是製作水準等方面的差異吧,海外音樂家在利用音樂視頻、花絮、現場等視頻內容作為推廣手段已經是相當普及。 據澳大利亞的報告,澳大利亞音樂家有70%使用Youtube發佈視頻內容宣傳自己。
郵寄清單
不同于國內,在歐美國家郵件應用一直是互聯網最廣泛和使用頻率最高的應用。 通過線上工具收集、管理歌迷的郵寄清單,並向歌迷推送音樂家重要的資訊郵件。
資料分析
如Music Metric等線上工具搜集互聯網上與音樂家相關的資料,並加以分析以説明音樂家瞭解他們的音樂在互聯網推廣和歌迷接受情況。 Myspace和Last.fm也有為音樂家提供類似針對站內資料監控和分析的工具。
免費
由於歐美的數位音樂收費市場相對成熟,所以具有一定歌迷基礎的音樂家通過放送免費內容的方法是吸引更多歌迷關注的有效方法。
除這些外,音樂家和唱片公司還採用官方網站、博客、Widget、iPhone App... 等諸多方法進行線上行銷。
國外的歌迷其實蠻羡慕中國的歌迷,他們覺得在中國歌迷想線上聽還是想下載,都可以有很多服務可以選擇,而且還都是免費的。 但是我想中國的音樂家和唱片公司一定是反過來,他們更需要幫助他們線上行銷的工具。 從我看來,這方面已形成一定氣候也已經被部分音樂家所接受的在國內可能也就新浪博客、百度貼吧和豆瓣音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