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轉化率
流量
電子商務網站
如果
產品經理
做電子商務,一般有三種思路:互聯網、零售和供應鏈。
把轉化率等同于網站體驗的,一般是互聯網出身的設計師或產品經理,他們特別強調網站的視覺效果,交互的友好性;
把電子商務理解為零售管道的,一般是做傳統零售出身,他們喜歡處處開店,比如入駐天貓、拍拍、當當等,然後經常性搞一些打折促銷;
把電子商務理解成供應鏈的,典型如亞馬遜,它的介面設計毫無美感(雖然很好用),沒有促銷氛圍,就如同一個人孤零零地在一個大倉庫裡面選東西,但它的供應鏈做得非常到位,在網站隨處都突出商品的庫存、送達時間。
我們究竟該選擇哪一種思路? 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使用者轉化率,即使用者進店後有多少人掏腰包。
使用者最終是否下單,是一種整體體驗,如果使用者不知道該網站,而第一次進入發現介面很簡陋,自然會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們應該關注網站的視覺風格。
如果是老使用者,其實是不太關注介面視覺效果的,更關注選購、下單的便捷性以及品類和物流;所以我認為,亞馬遜是專注于老使用者的,我第一次下單是我知道它兩年後,用過一次我就覺得它是我最喜歡的電子商務網站。 我當初之所以不在它上面買冰箱,因為我根本不相信這麼冰冷的網站會為我提供快捷的上門安裝服務,所以我選擇了京東。
我們究竟該強化網站的哪一方面? 決定于使用者的訴求點和公司的競爭優勢。 像亞馬遜,由於已經有海量有粘性的使用者,以及強大的智慧運營系統(自動化的商品推薦和備貨補貨機制),可以將運營成本降到最低,從而提供天天低價服務(無需濃重的促銷氛圍),而供應鏈是這類忠誠使用者的關注核心。
其它方面,我就不展開了。 下圖是轉化率的核心影響因素。
轉化率是一個綜合影響因素,需要公司各部門協作解決。 我相信很多產品經理都深有挫折感:為什麼我這麼自信的網站改版,轉化率才提升0.5個百分點。 如果網站的產品價格普遍提升5%,或者競爭對手一下子降價8%,你看吧,你的網站轉化率一下子會降多少,如果這件事正好發生在新版上線,你作為產品經理就等著冤吧,要是你的老闆不懂上面這個圖。
在網站上線後,作為產品經理當時的設計直覺,就要通過運營資料來驗證了。 同時,運營經理就要考慮如何來提升轉化率了。
我認為,運營經理=提升運營效率 + 提升轉化率。
提升轉化率的第一步,就是監測轉化率。 而監測轉化率的第一步是流量細分,它主要從兩個維度來細分:流量來源和流量衰減率(購買漏斗)。
流量來源決定了流量的品質,也就是流進來的使用者的需求和網站商品的關聯度。 如果你在一個驢友論壇去推廣母嬰使用者,轉化率肯定慘不忍睹。 如果你在一個知名博客,如左岸閱讀上推廣當當圖書,估計這個轉化率不錯。
流量來源是轉化率第一個核心因素。
當將使用者流量細分後,我們該細分站內流量了,比如圖書B2C,走搜索的使用者和走頻道首頁的使用者,使用者行為完全不一樣,一個是有明確購買意圖的主動型使用者,一個是有購書欲望但沒有明確購買意圖的被動型使用者,比如他有20元優惠券快到期了 ,但不知該買啥。 比如後面這類使用者,你給他圖書排行榜或是圖書專題,他可能就下手了。
在將流量通過入站來源和站內流量細分後,就應該開始關注其購買衰減率了,即每一步的放棄率,找出其核心影響因素。 比如購物車的放棄率達到了 45%,是因為註冊阻力還是因為只是將購物車作為比價工具呢? 對於一次購買10本圖書的使用者,真正有意義的,是比較各購書網站的購物車價格,而不是單本書。 這就要看放棄購物車的使用者,有多少點擊過「去收銀台」,因為點擊「去收銀台」後就有一個巨大阻力:需要註冊。 這就需要監控點擊「去收銀台」的流量了。
下圖就是我們需要監測的細化指標。
其實,產品經理和運營經理,都是對同一件事情負責:網站轉化率。 上線前,是產品經理根據直覺和定性分析來設計網站,網站上線後,更多是來自運營經理的運營資料,來定量指導網站的進一步優化。
根據以上監測統計到的資料,就要開始從流量來源、網站著陸頁、新老使用者等這些維度去權衡網站的設計了。 比如像亞馬遜,如果老使用者占到了70%,網站佈局和視覺風格就不能大動了(或者保留老網站入口),因為會很影響老使用者的流覽習慣。
以前我寫過兩篇相關的稚嫩博客,不妨一起參考:
電子商務的本質
電子商務網站之信任度
下次,我再談談如何從使用者細分和使用者行為角度,去指導產品設計和運營。
更多互聯網的思考,請關注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zw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