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網站之購買欲望和購買目標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商品 購買目標 購買欲望 詳細 就是

作為消費者,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你在當當網買了三年的書,但從來沒有關注過圖書頻道首頁,沒有留意過圖書專題Banner,也幾乎沒有用過圖書導航目錄。

你只用一個功能:搜索。 上淘寶,你可能也是這樣:搜索,然後過濾、排序,直至購買。

作為產品經理,你在規劃網站導航、搜索、頻道首頁、專題這四大站內入口時,你是否想過,它們面對的是不同使用者群;這不同的使用者群中,有人只關注產品價格,而有人特別關注產品介紹和評論?

設計電商網站的出發點,就是了解和細分你的使用者,比如新使用者和老使用者。 對使用者細分另一個重要維度:就是主動使用者和被動使用者:

主動使用者:有購買欲望以及明確購買目標,決策較獨立,不易受干擾;

被動使用者:有購買欲望但無明確購買目標,需要被引導和刺激;

對於主動使用者,拿傳統書店打比方吧,來後直奔目標書架或是問導購員xxx書放到什麼地方,買上就走。

互聯網的場景就是這樣的:你是李開複的粉絲,一天他推薦一本書《我的成功不能複製》,想必你會直奔當當,然後search,然後加入購物車。

還是那家書店,如果你碰上它的周年慶,想必會進去逛逛,因為肯定有折扣,這種閒逛行為,就是被動使用者。

我下面均以購書網站打比方,因為它典型、好理解。

從入站流量說起

如果一個使用者通過某書名進入到你的網站,當然了,著陸頁(Landing Page)在圖書詳細頁。 這類使用者,你的網站首頁和產品導航,純粹成了擺設,因為他是主動使用者:目標明確。

如果一個使用者通過品牌廣告進入到網站首頁,那麼你應該推薦一些可能和他相關的書。 比如他從某醫學網站過來的,首頁第一二屏可以考慮是醫學或養生類;如果是旅遊網站過來的,應該是...。 因為他是被動使用者:目標不明確,你需要引導他。

當然了,這對網站的設計要求太高,目前除了亞馬遜,當當也沒有走到這一步:個人化。

你去京東上看了一款電源插座,然後你再去亞馬遜首頁,神奇的推薦發生了...,技術實現可能是基於HTTP referer頭,即前一個頁面裡的商品類別。

有一種例外,如果使用者搜索網站名稱,然後再進入該網站,你真的不知道他是主動還是被動,因為很多使用者就是不願意記功能變數名稱,比如amazon(這就是為什麼知名網站在搜尋引擎熱榜上都是熱門詞)。 他進入網站後,可能直奔search框,或在首頁開始發呆。

關於首頁

當你知道原來有主動使用者和被動使用者之分後,可能一種挫敗感油然而生:我設計這麼華麗的首頁,還每天不辭辛苦地更新,竟然少有問津? 你可以做一種折中嘛:第一屏人工推薦,其它幾屏簡單的機器推薦。

還有一種說法:我首頁推薦都是熱銷品,占我每天銷售額的20%,所以首頁很多人都在關注。 我不禁要問,你真的確定他們不是從搜索進入,然後產生購買?

如果你的網站70%都是老使用者,會隔三差五回來逛逛,對於這類被動使用者,首頁推薦商品的相關性和品質,就特別關鍵了,特別是Banner欄和限時搶購等。 像排行榜類欄目,完全是針對被動型使用者的。

互聯網購物使用者,聽說70%都沒有明確的購買目標。

關於導航和搜索

導航和搜索,是任何電商網站的站內最核心入口。 由於品類的差別,側重點有所不同,對規格和功能要求高的商品,以導航為主,比如鞋類、家電、手機類。

像圖書這類海量無規格商品,一般還是搜索為主、導航為輔(以導航和搜索流量分佈可以看出)。

對於圖書這類網站,如果使用者通過目錄導航進入到清單頁,這類使用者一定是被動型使用者:沒有明確的購買目標。 他買什麼,主要決定于商品清單第一、二頁的排序,即推薦順序。 所謂推薦,就是商品的相關性,在不熟悉使用者偏好情況下,一般是近期銷量、好評度、上架時間、點擊量、收藏量等綜合起來的一個權重值。

當然了,這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推薦的總是熱門書、新書,那些經典老書就被冷落了。 出一個經典老書頻道? 或是在圖書詳細頁裡有一模組:相關經典老書? 或是,乾脆等著瞭解它的買主,search到它。

對於設計師,設計導航清單頁時,可以給使用者推薦一些專題或促銷活動;而搜索清單頁,最好乾乾淨淨,避免噪音,讓使用者更快地決策、下單(清單頁都是過渡頁)。

關於商品詳細頁

無論是通過導航還是搜索,最終進入商品詳細頁。 當使用者對該商品產生購買欲望後,他最有可能的意圖,就是尋找替代品(如同價位手機)或是附加品(如相關圖書、iPad附帶的皮套),也就是商品的"相關推薦"商品。

尋找替代品:有購買欲望,但還沒有明確購買目標,他是以被動使用者身份進到詳細頁的。 商品的的詳細介紹資料、商品評論對他很敏感,因為他處於商品瞭解階段。

尋找附加品:有購買欲望,同時已經明確了購買目標,他是以主動使用者身份進到詳細頁的。 商品的詳細介紹資料他不是太關注,而價格對他比較敏感,因為他處於購買決策階段。

對於從促銷進到詳細頁的使用者,大多數都是有購買欲望但無購買目標,他除了關注價格本身,對商品詳細資訊也要求較高,因為從使用者購買決策過程來看,一定是對商品本身有足夠的瞭解後,才會考慮下單。

對於從搜索進到詳細頁的使用者,就要細分了。 從商品全名進入的(如"二號首長2"),和從商品屬性進入的(如"官場小說"),一個主動型,一個是被動型(你來推薦一本給我吧,不過要"官場小說"哦)。

所以我一直在強調推薦系統是電商網站的核心基礎設施。 其中,從人的屬性角度是個人化推薦,從商品的屬性角度是相關推薦。

推薦系統,主要是針對被動型消費者。 最近流行的社會化電子商務網站,如蘑菇街、美麗說,都是針對被動型消費者。 這類網站本質是提供導購服務,也就是淘寶客模式。 像一淘這類比價網站,主要是針對主動型消費者。

你在亞馬遜搜索"二號首長2",神奇的相關性推薦出現了,如"省委班子",但當當呢,差距啊...

關於促銷和專題

促銷活動,主要是增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但對有明確購買目標的使用者,吸引力並不大。 它主要是針對被動型使用者,所以,將這類被動型使用者的購買欲望,轉變成明確的購買目標,就要靠推薦系統了。 專題就是一種推薦方式,比如春天了,"送給給老爸的養生書"。

對於直奔搜索的主動型使用者,促銷往往束手無策。 如果你有一個淘寶店,90%流量都來自站外搜索,如果你站內促銷,估計效果不會太樂觀(淘寶雙十一時我們驗證過)。

既然大部分主動型使用者對網站首頁Banner欄(促銷入口)視而不見,那麼在商品詳細頁,可以考慮植入文字欄促銷,因為它會強化處於"商品瞭解、比較"階段消費者的購買決心。 對直接從商品詳細頁落地的使用者,也會有説明。

電商網站的銷售額結構,可能40%來自站內搜索,40%來自目錄導航,10%的首頁、頻道首頁及專題,10%的相關推薦。

首頁和相關推薦,占全站流量和銷量比越高,說明使用者越被動、越忠誠(你推薦什麼他就買什麼)。

如果站內流量入口主要是搜索,你就真得思考你的使用者構成了,估計多半都是新使用者。

聽說amazon推薦系統產生的銷售額占30%以上。

一句話總結:

在產品設計時,對於主動型使用者,要提升購買效率;對於被動型使用者,要強化相關推薦。


更多互聯網的思考,請關注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zwchen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