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下稱「領英」)今年1月與紅杉資本、寬頻資本成立合資公司,宣佈正式進入中國。
領英由美國著名投資家霍夫曼(Reid Hoffman)創辦,2011年5月在紐交所上市,收入來源主要是提供招聘和行銷方案。 領英全球使用者超過3億,中國目前擁有約500萬使用者。 為了吸引更多中國的使用者,領英會在中國採取哪些本土化擴張策略? 領英為何選擇與紅杉資本這類風投公司合作,而非中國互聯網巨頭?
第一財經日前專訪了領英新任命的中國區總裁沈博陽,他表示,提升使用者數量只是進入中國的短期目標,領英長期致力於改變中國人求職習慣。 而選擇與風投合作,是因為這能保證領英中國更像一個獨立的創業公司,這樣才能與本土的互聯網創業公司競爭。
聯手微信微博
第一財經:你今年年初擔任領英中國區總裁,能詳細介紹一下領英在中國發展短期和長期的計畫嗎?
沈博陽:我今年1月初上任,領英2月中文版本上線,我們會專注于短期和長期的計畫。 短期的話我們有一些急切的問題要解決,比如說組建好一個更好更大的團隊;其次是網速要提高,我們在中國的存取速度現在還不夠快;第三就是開發更多的本土化產品功能,比如和微信微博的整合。
我跟總部講不要太過強調數位,因為中國使用者那麼多,達到一定的使用者量並不難,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改變一種求職習慣,培育職場人士使用領英來求職的習慣。 5年後希望大家找工作的時候,不再發簡歷了,而是發領英的檔案。 當你要同別人談生意或者去面試的時候,事先能養成從領英上把對方的檔案找出來看一下的習慣,這樣我們在中國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第一財經:領英在中國的第一步是推出中文語言,接下來還有哪些本土化的舉措? 比如和微信的合作?
沈博陽:推出中文版的原因是即使英文再好的中國人,用母語交流總是讓人更感到舒服。 除了中文版之外,我們現在和微博、微信已經有一些整合,下一步會更加深入。 比如我們已經和微信聯合推出領英名片的功能,就是在微信的個人檔案中,也同時可以展示出領英的個人檔案,點開之後,可以保存和分享名片。
第一財經:我們看到領英全球的網站開始鼓勵使用者自發地去寫一些內容,那麼在中國會不會實施相同的策略? 這方面會受到一些限制嗎?
沈博陽:在中國我們下一步考慮的是把某些行業的專家引進到我們的網站上,讓這些人來分享內容。 這樣有兩個好處。 第一對這些專家而言,他們可以樹立比較好的個人品牌,另外就是關注他們的人也能學到有用的知識,這些專家可以是法律領域的律師,也可以是一個創業者。 他們貢獻出來的內容對職場認識會很有説明。
領英為何牽手風投
第一財經:談談領英在中國的盈利模式?
沈博陽:我一再強調在中國盈利不是我們的首要目標,目前最大的任務是把使用者規模做大。 目前領英全球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是靠三個解決方案:企業招聘、市場和銷售解決方案。 這三個大的方向在中國應該同樣是行得通的,但是本土化可能會做一些改進。
第一財經:領英進入中國牽手的是中國投資方紅杉資本和寬頻資本,它們的作用除了投資還有別的嗎?
沈博陽:這也是我們採取的非常有意思的、獨特的經營模式,領英進入中國不是選擇自己進來,也不是選擇跟互聯網巨頭合作,而是選擇了與兩家本土非常有經驗的頂級VC(風險投資)企業合作。 其中有幾個原因:第一,他們能給我們帶來非常好的本土運營的經驗,第二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讓領英中國更像是一個獨立的公司來運作。 我們在中國有由五個成員組成的獨立的董事會,包括領英的創始人、CEO、紅杉資本的沈南鵬,寬頻資本的田蘇甯,還包括我本人。 我們每個季度都會開一次會,研究領英在中國的發展,這能保證我們更像一個獨立的創業公司在往前奔跑。
第一財經:相比于很多國外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折戟中國,領英在中國的順利發展算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未來會做哪些不一樣的嘗試? 會面臨哪些挑戰?
沈博陽:我現在還不能說一定能成功,但是領英在進入中國之前是做了充分的研究。 在我加入之前,就已經花了幾年時間研究中國市場,原因就是你剛才提到的,一些國際互聯網公司在中國的成績不是那麼亮眼。 通過這些研究我們就發現,這些跨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的分支,更像是外企在中國的分支,而不是一個創業公司,但它們所面臨的競爭對手,卻是那些本土的非常兇猛的互聯網創業公司。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成立合資公司,而且招聘的是像我這樣的創業者來管理這個團隊,而不是招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海外企業分支機搆的高管。
第一財經:你擁有非常豐富的互聯網行業的經驗,中國互聯網初創公司和矽谷那些互聯網公司有很大的差異,你對中國的初創公司有哪些建議?
沈博陽:中國和矽谷兩地的互聯網公司的特徵差異很大。 我和領英的高管在講述中國互聯網的時候指出三個特點:第一是,中國有巨大的互聯網市場;第二是中國互聯網非常特殊,比如使用者運營、線下廣告非常重要;第三個是中國互聯網很活躍,變化非常快,可能其他國家四五年才會發生的變化, 在中國兩年就會發生。 兩年的時間可以讓很多公司失敗,但是也能成就很多像小米和微信這樣棒的公司和產品,所以這都是中國互聯網不一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