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為微軟火中取栗SCO曾震撼Linux陣營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微軟 Linux 陣營
「SCO在言語上變得越來越好鬥,還拒絕展示有關訴訟的任何證據,一切都似乎在表明,SCO只不過是在拉虎皮做大旗地狂言亂語。 但是,微軟決不會輕易放棄這麼一個利用這些狂言亂語的好機會。 」2003年,《向Linux發起「恐懼戰」? 》的作者布魯斯·佩倫斯(Bruce Perens)這樣評價SCO。  2003年3月,自稱Unix作業系統的擁有者SCO向IBM提出了賠償金為10億美元的起訴,因為SCO認為IBM在開放原始碼的Linux中洩露了其營業秘密。  2003年5月15日,SCO發信給全球約1500家大型企業,警告這些企業如果再使用Linux,他們將承擔法律責任。  那麼,Unix與Linux,SCO與IBM、微軟,到底是怎樣糾結在一起的呢?  風起Unix  「你寫的系統太差勁,乾脆就叫Unics算了。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的一天,貝爾實驗室的布賴恩·柯尼翰(Brian Kernighan)對同事肯·湯普生這樣說。  在英文裡,Unics發音與Eunuchs(太監)一樣。 肯·湯普生接受同事的嘲弄,並在稍作修改後,把自己研發的系統叫做Unix。  上個世紀60年代的電腦雖然已不再是龐然大物了,但體積仍然不小,操作這些又慢、又笨的傢伙需要專業的電腦程式員。 為了提高效率,使用者急需新系統。 在這種背景下,貝爾實驗室的肯·湯普生和鄧尼斯·利奇研發了Unix作業系統。 此時,約伯斯和蓋茨還在中學裡搞惡作劇,PC和它配套的微軟作業系統在10年後才初露端倪。  Unix的兩位創始人和貝爾實驗室都沒把Unix太當回事,起初隻是在內部使用,沒有積極推銷。 後來大學、研究機構可以免費使用Unix,而且還可以得到原始程式碼,因此Unix原始程式碼被廣為擴散。 這段時間它沒有像後來的商務軟體那樣急功近利,並留下一堆窟窿和補丁。 Unix在誕生後的10年裡「養在深閨人未識」,在實驗室被充分使用和論證,這也是後來它一度在對穩定性、安全性要求較高的企業級客戶中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  到了1980年,Unix開始走出實驗室,蔓延到大學與研究機構,還有數以千計的技術高手想把Unix裝在家裡的機器上。  此時,後知後覺的貝爾實驗室開始認識到Unix的價值,但由於原始程式碼早已外散,貝爾實驗室無法將其歸集起來進行精細的商業開發,於是乾脆採取對外授權的模式,研究機構可以免費使用,企業要使用則需交授權費。 當時有多家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司獲得了授權,並開始了各自不同的版本演進之路。  貝爾的一位高級主管曾說:「Unix是繼電晶體以後的第二個最重要的發明。 」  1993年,擁有貝爾實驗室的AT&T將其擁有的Unix資產賣給Novell。 此時的IBM、DEC、HP和Sun因為早年得到授權,繼續進行著各自的Unix版本研發。  1995年,Novell將Unix資產賣給SCO。 和兩年前AT&T把Unix賣給Novell時Novell一次付清購買資金的情況有所不同,SCO當時沒有足夠的現金一次付清,因此Novell初期只是把Unix的原始程式碼及其他資料交給SCO, 而在協定中對Unix著作權的歸屬存在語焉不詳和模棱兩可的地方。 在那個時代的許多軟體合作協定在今天看來都是含混不清的。  花了錢的SCO認為自己是Unix的正宗傳人,而Novell當時已視Unix為雞肋,並沒有異議。 而且此時SCO的聲音不大,SCO也沒有對別的獲得過Unix授權廠商置喙,於是大家進入了一個相安無事的階段。  微軟的進進出出  微軟與Unix的關係源遠流長,並對SCO的演變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1979年,微軟也從AT&T獲得授權,為英特爾處理器開發一種Unix作業系統。 由於微軟購買的授權無法直接讓該作業系統以「Unix」為名,於是命名該系統為Xenix。 Xenix可用在個人電腦及微型電腦上。  微軟並不直接把Xenix銷售給終端客戶,而是以OEM的形式授權給英特爾、Tandy、施樂及SCO。  由於微軟需要從AT&T獲得授權,因而對微軟來說Xenix是一個自己難以把握其未來發展命運的作業系統,而且競爭對手擁有眾多版本不同的相關軟體在攪亂這個市場。 因此,蓋茨在尋找機會退出這個領域。 當微軟和IBM達成開發OS/2作業系統的協定後,蓋茨便失去了推廣Xenix的興趣。 史料揭示,微軟當時腳踩兩條船,除和IBM聯手開發OS/2作業系統外,微軟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Windows3.0系統的研發。 微軟不可能在三條線上同時投入精力,斷然捨棄了Xenix作業系統。  1987年,微軟與SCO達成了一項協定,前者以持有後者股票25%的條件轉讓了Xenix的擁有權。 有趣的是,微軟內部依舊在使用Xenix。 有資料顯示,他們一直用到1992年。  從微軟接盤Xenix的SCO,將這種作業系統以最快速度移植到386電腦。 Xenix成為首款支援英特爾386晶片的作業系統,佔領了市場的先機。  當時小型機加五花八門的Unix作業系統主導著高端的企業級使用者市場,其中的代表廠商是IBM、DEC、惠普、Sun、SGI等;英特爾晶片加微軟作業系統,正在全面控制個人電腦市場,其中的代表廠商包括康柏、AST、佰德等。 小型機加Unix作業系統的陣營鄙視英特爾晶片加微軟作業系統形成的Wintel聯盟,認為它們簡陋;而後者則認為前者老化、頑固。  SCO此時扮演的角色有點像蝙蝠,非鳥非獸,其運營模式是英特爾晶片加Unix作業系統,在兩大陣營間徘徊。 隨著裝有英特爾晶片電腦的攻城掠地,SCO也跟著分得了一杯羹。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有媒體稱Xenix「可能是傳播最廣的Unix作業系統」。  SCO進入了其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當然在這段時間,Unix的發展也進入了黃金期。 1984年9月,《財富》雜誌稱,全球範圍內750所大學80%的電腦領域教授都是Unix的使用者,因此當時電腦專業畢業的學生都接觸過Unix,而他們畢業後成為IT骨幹。  而,Unix有個致命的缺陷:從來就沒有通用版存在。 由於早期混亂的授權,五花八門、不同版本的Unix遍地開花,所以為其中一個版本寫的應用程式,常常要修改後才能運用到另一個上。 這對於專業的程式師來說也許不是太大問題,但對技術實力較弱的使用者來說,則平添了許多困難。  從Unix脫身而出的蓋茨深知其支離破碎所帶來的問題。 他拋棄了Unix,但他可沒打算拋棄這塊廣闊的市場,而且SCO的成功也給他帶來了不小的刺激。  於是蓋茨下令打造一款「可移植的」的作業系統——「Unix殺手」。 這就是微軟的Windows NT,包括SCO在內的Unix陣營將感受到它帶來的巨大壓力。  強悍對手逆襲  定下「Unix殺手」計畫後,蓋茨準備組織一個團隊來完成這項計畫。 「我太想要一個可移植的作業系統了。 」蓋茨說,「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應該組成團隊,而在於何時能組成團隊去開發它。 」  機會來了,DEC的天才工程師大衛·卡特勒因在公司坐冷板凳而萌生去意。 蓋茨親自拜會卡特勒。 初次見面,卡特勒就給蓋茨一個下馬威。 他直言不諱地稱微軟的代碼「寫得很爛」,當時微軟深以為傲並捧在手心的DOS在卡特勒的眼裡只是一個玩具。 卡特勒說,只有自己才有能力開發出一個面向未來的、能進行網路管理的、具有高可靠性的、強大的作業系統。  此時的蓋茨早已走過創業期,擁有海量的財富與強大的權利,耳邊響起的都是「軟體神童」的悅耳之音。 不過,卡特勒的刺耳之音和輕蔑態度反而堅定了蓋茨聘請卡特勒的決心。  蓋茨盡可能地滿足卡特勒的要求,有些要求甚至已經打破微軟的慣例。 譬如卡特勒不要微軟原來的工程師加入他的團隊,他把自己在DEC工作時的團隊帶了過來,團隊中有些成員是硬體工程師。  蓋茨識才的眼光和用人不疑的態度,最終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1993年,Windows NT完美亮相,成為微軟撬動Unix市場的一把利器。  在包括SCO在內的Unix陣營開足馬力貶低Windows NT的同時,Windows NT在高端市場上大步前進。 SCO公司則開始走下坡路。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