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醫藥網路社區丁香園(DXY.cn) 創始人李天天(新浪微博@丁香園的李天天),他根據自己在國外參加的系列醫藥行業會議,就移動醫療行業的現狀和未來談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2013 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行業分水嶺,在移動醫療的策源地——美國,在醫改政策和現代科技的雙重驅動下,移動醫療出現了明顯的演化趨勢,智慧手機上的 App 應用表現出「軟化」和「硬化」兩種明顯趨勢。
「軟化」——單獨靠一款獨立 App 應用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Epocrates(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動醫療公司,為醫生提供手機上的臨床資訊參考,其主打產品是藥品和臨床治療資料庫)的成功上市只給後人留下追憶的片段。 自 Epocrates 被主攻 EHR 的醫療資訊化服務公司 Athenahealth 收購之後,收入下滑,總部裁人,短短幾年間,一顆耀眼明星已成明日黃花。 這並非 Epocrates 之錯,只是形勢變化之快遠非一家公司所能掌握。
2013 年底華盛頓的 mHealth Summit 大會,整整四天日程,竟然沒有一款獨立 App 的介紹或者討論,而此前的大會,各類 App 無疑是最閃亮耀眼的主題之一。 App 們都去哪兒了? 答案是——App 嫁給了 HIS。 「軟化」是指 App 和傳統的醫療資訊系統進行了深度融合。
美國醫療保險系統是號稱世界上最慷慨最昂貴的醫療費用支付體系,這個體系是建立在醫療高度資訊化基礎之上的。 要想從這個體系中拿到補貼,就必須證明效果,要麼降低了醫療支出,要麼提高了醫療品質,要麼二者兼有。 為了得到政府慷慨的財政支援,App 們不再單打獨鬥,而是委身下嫁給各種 HIS,EHR,EMR 系統,試圖從平價醫療法案(Obamacare)中分得一杯羹。
而各路傳統醫療資訊化服務商則要麼收購 App 公司(如Athenahealth收購Epocrates),要麼自己研發 App,將其作為系統服務的延伸,將資訊採集和資料分析服務更多地植入「移動化」元素,強化自身競爭優勢, 以期拿到更多的政府補貼。 因此 App 們軟了下去,他們徹底融入美國的醫療資訊系統之中,如煙如霧,消弭于各種 HIS 系統之中。
「硬化」——在美國醫改政策的驅動下,App 軟了下去,成為 HIS 系統的附屬品。 但最新科技又讓 App 重新煥發活力,硬了起來。 今年年初,在拉斯維加斯召開了 2014 CES 大會,CES 大會是全球最大、影響最為廣泛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展,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費技術產業盛會。 在這次大會上,人們驚奇地發現,CES 近半數展品都是和移動醫療,移動健康相關的電子產品。
各種手環、腳環、臂環、頭環、手錶...... 不一而足,甚至還有植入人體的設備。 隨後互聯網巨頭 Google 表示進軍糖尿病領域,準備開發可以檢測血糖的隱形眼鏡;而通訊巨頭蘋果也不甘示弱,迅速招募有健康感應器研發背景的高級研發人員,準備在 iWatch 中加入檢測血壓心率的模組......
其實硬體本身並不稀奇,無非感應器而已,但在沒有 App 之前,人們對感應器素無好感,無非一些枯燥的讀數。 但借助手機 App,人們可以輕鬆查閱、存儲、管理自己的各種健康或疾病資料,甚至加入社交元素,和小夥伴們相互 PK。
App 們和硬體產品進行了深度融合,它仿佛神來之筆,説明硬體從原始粗笨的感應器搖身一變,一秒鐘變成時尚高端的可穿戴設備。 Fitbit 是去年全美出貨量最大的可穿戴產品,年輕的韓裔 CEO——James Park 更是野心勃勃,收集更多資料準備說服政府將 Fitbit 納入醫保體系,獲得醫保支援,可謂是軟硬兼施。
App 變化的背後,最核心的原因是——「資料」。 App 變軟,是充分利用 App 方便的資料展示能力和 HIS 系統深入的資料分析能力;App 變硬,則是充分利用 App 便捷的資料管理能力和感應器即時的資料獲取能力。 無論軟硬,資料君才是隱藏在種種變化背後的大佬。
掌握了資料,醫保才敢支付,醫生才敢決策,患者才敢治療,胖墩才敢吃巧克力。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