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網訊 今天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慧手機市場,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至大眾,手機應用逐漸改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幾年來創業的熱點也已轉向移動互聯網,無論是BAT,還是中型互聯網公司,各色創業者都投身于移動互聯網的創業浪潮。 這幾年下來,我認為第一波移動互聯網浪潮已基本結束,誰還穿著褲衩,誰在裸泳已見分曉。
我覺得在移動應用市場(不算遊戲),APP會分成兩個明顯的極端,一種是入口型應用,有足夠多的使用者,已具備資產價值,成為巨頭們搶奪和瓜分的物件,地圖、天氣、社交等等。 今年開始陸續爆出很多家APP被巨頭們收購,當然巨頭們自己動手搶「船票」的事也不少。
另外一個極端是那麼有裝機量沒使用者,有需求沒盈利模式,有盈利模式沒使用者,有產品迅速被人抄襲等,總之這一極端代表著失敗的大多數,最終結果就是要麼淘汰,要麼還在堅持,或者轉型做下一個APP。
我覺得在移動互聯網發展的第一階段,已經顯示出很多明顯的行業特點:
第一,馬太效應,寡頭壟斷。 在互聯網上,一種模式的網站可以出現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甚至第三四梯隊,WEB流量非常分散,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局面。 但是在手機上,入口非常單一,蘋果就是Appstore排名,安卓就是主流這幾家市場,同一模式的應用,對使用者而言保留1-2就足夠了,對於APP公司而言,花錢搶入口就等於把競爭對手逼死,逐漸變成各個榜單上顯示的就是那批做的早, 砸的狠,搶的快的公司,在某些細分領域,有第一甚至就不會有第二。
第二,使用者成本將成門檻。 今年各家推廣管道的刊例已是去年的翻倍,部分人家每個季度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漲幅,刷榜也在漲,刷機也在漲,使用者成本將成為創業者之痛,今天IOS每使用者的獲取成本已在5-10元,安卓2-5元。 再優秀的APP,沒有預算等同于為他人做產品經理,想靠自然增長靠口碑成長壯大可能性幾乎為零。 使用者的成本已成為極高的創業門檻,算下你要實現的使用者量,大致知道你需要多少錢,而這個成本只會越來越高,明年一定是今年的翻倍。
第三,盈利模式之困。 手機螢幕有限,互聯網有的盈利模式在手機上未必能實現,但凡內嵌廣告條的APP大多被我拋棄,我想大多使用者亦是如此。 APP應用付費,更是中國應用市場之痛。 即使是和電商有關的導購應用,雖有收入但規模有限,再價值電商類應用獲取使用者成本極高,投入與產出嚴重不成正比,能夠賺錢的實在是屈指可數。
總結而言,移動互聯網的第一波浪潮結束,基礎建設與核心資產的佈局已經完成,只是看最終花落誰家而已,對於普通創業者還希望以量取勝,做一件顯而易見的市場,基本是沒有機會的。
那麼反觀下來移動的機會還有什麼?
我認為移動互聯網第一階段,更多是普及了大眾如何使用智慧手機,隨著移動應用對人們生活的改變,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切實需求,將成為真正移動應用的核心,也許這些應用都不會特別大的量級,也未必會成為VC青睞的物件, 但他們卻可以實實在在解決使用者生活中的痛點,解決問題的效率,同時他們也會實實在在賺到真金白銀,成為小而美的公司,成為在這一領域行業巨頭並購的物件。
至少我個人會比較關注兩個方向:
1. 媒體行銷相關。 至少我知道很多4A和品牌主都在找尋移動投放方向,同時找尋優質的應用媒體,我所講的不是廣告聯盟的廣告條,而更像一個Campaign,利用手機的特性(比如LBS)來結合,這種方式特別適合社區型應用。
2. O2O相關。 昨天火了吃飯APP,今天火了打車APP。 O2O不僅僅是大眾點評、微信、打車,其實生活中有大量的需求存在,有找保姆的,找家政的,學車的,拍親子照的,結婚的,裝修的,生小孩的,養寵物,甚至搬家,修理馬桶等等等等,今天你能看到的僅僅是冰山一角, 大多還是國外活啥我們抄啥,真正的需求就在你身邊,你能解決生活的一個痛點,這就會是門好生意。
我認為移動互聯網第二波浪潮將會是垂直的機會,大的玩家看不上,小的玩家看誰更敏銳,看誰能做的更好,解決生活痛點的生意一定是好生意。 一個APP要有真實的使用者需求,才有存在的價值,而對於創業者而言,少聽那些改變世界的言論了,還是踏踏實實的滿足你身邊的切實需求,如果你讓某個生活需求提高了10%的效率,你有可能已經在改變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