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醫療革命重啟:醫療APP成開路先鋒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重啟
開路先鋒
在第一波醫療觸網浪潮中,醫療健康領域簡單的將資訊展示和廣告搬上互聯網,難以產生實質性的衝擊,但移動互聯網勢必將改變現有的醫療健康服務模式。 本刊記者 袁小毅 近兩年來,醫療網站在國外可謂風生水起。 僅以美國市場計,既2011年底Care.com、HealthTap分別獲得超千萬美元規模融資後,今年五月ZocDoc和Castlight又相繼爆出融資近億的猛料。 這些網站或專注于醫療資訊問答,或傾心打造醫生預約平臺,或者旨在美國醫療保健業價格透明化,相同點是它們都獲得了資本市場和使用者的雙重認可。 Chilmark研究公司預測,2014年全球醫療企業移動APP市場規模將達到17億美元,為移動醫療指出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潛能。 從醫療諮詢類的APP開始,到已經蠢蠢欲動的物聯網醫療健康管理,移動醫療頗能振奮消費者的內心。 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健康醫療問題利用互聯網的理念和平臺重塑,這本身便是一個極為吸引人的概念,更是一個可以預見的大蛋糕。 而移動互聯網的爆發使得更多玩家可以參與到這個市場中來。 國內方面,在第一波醫療觸網浪潮中,醫療健康網站不過是簡單的將資訊展示和廣告搬上互聯網,難以對飽受詬病的醫療健康市場產生實質性的衝擊,但多名業內人士表示,移動互聯網勢必將改變現有的醫療健康服務模式。 據估算,中國醫療服務行業市場規模在2015年亦將達5000億美元。 這應該也不是一個小數位。 而移動醫療作為一種新型模式和工具,將有效改變人們傳統的監測、看病、保健的醫療方式,並逐步形成了一條新的產業鏈。 在這個新興產業鏈中,移動運營服務商和醫療設備製造商這兩個環節,互聯網企業較難涉足;但基於龐大使用者基數和互聯網基因,在資訊平臺和醫療App應用開發上,互聯網企業存在機會。 不過,互聯網公司能在這裡面扮演多大的角色,還是個問題。 畢竟由於中國醫療體制和市場成熟度等原因,這塊蛋糕並不好入口。 前景廣闊 現狀迷離 目前,新浪、搜狐等幾大入口網站都開通了健康醫療頻道,39健康網等傳統的醫療資訊網站也不斷在謀求新發展。 好大夫線上早在2007年就已經有風投進入,而丁香園、睿醫等公司也已拿到了風險投資的錢。 資本市場的「示好」更激勵了這個市場,近兩年來更誕生了春雨掌上醫生等一批直接在醫療APP領域開拓的創業公司。 走得更深的還包括騰訊。 今年7月,騰訊與好大夫線上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以醫藥資訊交互平臺為切入點進入移動醫療市場。 據悉,雙方已在「線上問診」、「預約加號」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上線兩個月來,通過騰訊醫療網上轉診平臺成功就診的患者已超過22萬人次。 全球移動通訊系統(GSM)協會今年2月發佈的報告顯示,5年內,全球移動醫療服務應用將為移動運營商帶來115億美元收入,而資訊平臺供應商、醫療設備廠商和內容與應用供應商,將分別獲得24億美元、66億美元和26億美元收入。 從簡單的診療資訊和健康諮詢為主,到構建具有一定專業性、交互性的醫藥資訊平臺,是互聯網企業對醫療健康領域重塑的第一步。 與其他領域不同的是,如何整合專業的醫療內容知識並在終端上進行良好地展現是難點,這需要長期致力於醫療資訊行業得以積澱。 國內比較知名的平臺級網站丁香園、好大夫線上吸引了大量的醫生和患者使用者。 而傳統互聯網企業與專業醫療網站合作,將能實際地切入到使用者群中,借此進入醫療市場。 事實上,一個成熟的醫藥資訊平臺能提供門診資訊、醫患交流平臺,是移動醫療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 而全球範圍內,病例數位化、共用化得趨勢不斷加強,智慧終端機的普及有望加速這一進程。 但我們無法回避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國在遠端醫療設備上的發展才剛剛起步,家庭血糖儀、血壓計、脈動血氧計和峰值流量計等聯合裝置還處在艱難的推廣期,遠落後于國外。 而且更沒有可行的資訊化策略,將監測資料傳輸至醫療機構或企業。 此外醫療健康領域,向來是一個對資訊安全高度敏感的產業,醫療健康類網站與整個商業互聯網進程相比至少落後三五年。 醫療機構IT化的程度也不容樂觀。 但業內人士認為,這或許正是革命的契機。 移動APP成突破 恐受羈政策絆 移動互聯網時代智慧終端機的普及,形成了一個突破點。 IDC研究公司調查顯示,已經有9%的美國成年人使用移動醫療程式跟蹤或管理自己的健康問題。 Health It Now網資料顯示,2011年,App Store中醫療類App銷售量同比上升了250%;預計到2015年時,全球會有超過5億人手機中裝有至少一款醫療類App。 鑒於醫療App產業的發展潛力,近年來國內相關企業也加緊佈局中國市場。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正在開發醫療App的公司已經有500-600家,從業者上萬。 當然,這些人群中有些是從醫療軟體發展轉型而來。 不過,目前對於可遠端指導的醫療App而言,文字、醫學圖像、語音、電話諮詢這幾項仍是患者遠端諮詢所能用到的描述病情的主要手段。 從目前醫療服務類的App本身的界定上,它們對傳統醫療行業來說,並不是一種取代,而是一種促進和補充。 從涉及到的業務範疇看,目前國內一些較為知名的醫療健康類APP定位都比較明確,且背後都有龐大的積累和資源支撐: 丁香園主要是醫療健康行業從業者的社區,彙集了許多專業醫師和眾多從業人員,其推出的APP也延續了這一特色, 以醫生交流平臺為主; 快速問醫生則以龐大的醫生資源為基礎,主打移動健康和醫療的諮詢業務,以淺層的輕度問診為主,涉及病症諮詢、用藥指導、養生健康等方面,其使用者數量在5個月內突破350萬,日均提問3萬余次, 相比PC端的艱難增長可謂順風順水。 好大夫線上則收錄全國3225家正規醫院、300549位大夫,並已建成互聯網首個即時更新的門診資訊問詢系統。 其主打的醫療APP也以此為依託,著重打造線上醫療服務預約和交流功能。 綜合來看,這些相對成功的移動APP並未突破藩籬,為物聯網時代的遠端醫療系統提供更為直接和專業的診療資料服務。 雖然目前已經有醫療App的支援下已經可以量血糖和血壓等,並通過網路實現遠端醫療,但誤診的可能性也極大。 因此,中國需要相關配套的監管機制來淨化醫療App市場。 但監管的尺度和方向仍然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隨著美國FDA對醫療類App納入監管範疇,國內相關部門也勢必將之提上日程。 而一旦納入監管,開發者的成本和產品反覆運算週期必將增加,這對一些小的醫療App開發團隊而言代價是巨大的。 而一旦技術創新突破政策限制,那才是革命的到來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