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海報中,主角們惡搞約伯斯照片裡的經典動作
當美劇把醫生、律師、員警、政客的故事講了一遍又一遍後,好萊塢終於把目光投向了矽谷裡的創業者和碼農們。
在HBO的最新喜劇片《矽谷》(Silicon Valley)中,一系列諷刺、惡搞和誇張手法把科技圈的怪現象一一抖落了出來。 鑒於該劇所引起的圈內爭議,HBO近日已經宣佈續訂第二季。
不同于一般的情景喜劇,《矽谷》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故事主線:創業者Richard和他的碼農朋友們如何在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7316.html"> 創業之路上化解各種坎坷。 他們能不能成功還不得而知,悲慘且幸運的是已經有一個大公司和一位投資人同時看中了Richard開發出的一套壓縮演算法。
這部八集的劇碼前還只播了三集,劇中上演的創業者困境對於科技圈的人士來說實在太過於熟悉:高價賣掉公司還是拿下投資人的錢?大公司迅速開發出了同樣的產品怎麼辦?如何給投資人一份滿意的商業計畫書?公司的名字竟然被其它公司註冊?
千萬不要認為這部劇要歌頌矽谷人士的創新和奮鬥精神,也不要寄希望于從這部劇中取經。 因為,在編劇和導演邁克·喬吉(Mike Judge)眼裡,現實的矽谷裡所發生的故事比他劇中所反映的還要荒誕離奇。 這部散發出的濃濃諷刺味的喜劇或許更像一面「哈哈鏡」:讓矽谷人士看看自己的生活狀態多麼富有喜感。
正是因為這部劇過於誇張的情節設置,《華爾街日報》網站科技版在每集播出後都會有作者發表文章,指出劇中情節和現實情況的不一致處。 比如第二集裡,當投資人要求Richard給出一份商業計畫書時,完全摸不著頭腦的這位碼農想到的第一個辦法是在維琪百科中查找商業計畫書的要點。 這位粗心的創業者甚至不知道拿投資的前提是已擁有對應的註冊公司。 針對這些情節,包括 KPCB和一些風投都指出,現實中並不存在這樣無厘頭的創業者。
在《矽谷》的劇情中,創業者、碼農的形象延續了外界對於他們的印象,比如不擅交際、穿著隨意、看到美女手足無措、就連舉辦個Party都顯得硬生生的,但不可小瞧的是這幫人可能隨時就會升級成為百萬富翁。 至於對科技大公司老闆和投資人的描寫,這部劇則絲毫不隱藏自己的大膽嘲諷,因為他們往往表現出對於人類文明進步的關切,但實際上又那麼在乎自己公司的地位和對金錢的嚮往。
如此惡搞自然引來了一些科技圈人士的不滿。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就評價這部劇的編劇和導演根本不了解矽谷,科技工程師本來就不像好萊塢的那群明星那麼注重公眾對於自己的評價。 馬斯克認為,他周圍的軟體工程師樂於助人、有想法且聰明,並不想劇中描寫的那樣怪異。
但也有科技圈人士表達出對這部劇的喜愛。 網路媒體BuzzFeed創始人約拿·佩雷蒂(Jonah Peretti)發表文章稱,這部劇裡的情節對於灣區的創業公司來說是那麼熟悉:每個公司都堅持認為自己將改變世界、每個人都懷揣著各種創業點子(就像劇中的醫生都在找投資)。 《矽谷》把這裡的故事表演的比現實中更加有趣和多彩。 即使這些故事是誇張的,但它至少讓創業者看到了創業不易,因為想成為下一個 Dropbox絕對是極少發生的事情。
如果僅僅從劇情的設置和演員的演技來說,《矽谷》很難稱得上精彩。 因為它講述的故事和笑點對於不了解科技圈的人而言其實還是太過於陌生。 就像普通人不可能發現劇中的投資人Peter Gregory其實是在暗暗隱射現實中矽谷的知名投資人Peter Thiel,而劇中的大公司Hooli辦公環境又那麼像Google。 至於演員身上穿著標有「I know HTML(How to Meet Ladies)」這樣字樣的T恤,非科技人士估計更難察覺其笑點。
從電影社區IMDB和豆瓣上的評價人數來看,實際觀看《矽谷》這部劇的人數規模相比于《生活大爆炸》這樣的大眾劇,的確少得可憐。
可對於科技圈來說,這部劇的誕生依舊有它不可替代的意義:當越來越多人玩著手機裡的遊戲,刷新著社交網路的資訊,尋找著想要買的衣食百貨;為什麼不向他們展現一下,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群人在創造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