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觀察的角度理解,只要通過移動互聯網的結合,能為傳統行業帶來效率、體驗和價格其一的優化,那就是一個可做的方向。 注意,前提是在優化的過程中,不會把其中傳統行業原本有的優勢給破壞掉。
1. 效率提升
效率提升有這麼幾個層面:
A. 通過資訊對稱讓消費者獲取商品/服務更加便捷
比如原本需要在街旁揚招的打的方式,通過打車軟體可以大大提升打車效率,對消費者來說等待時間減少了,對司機來說也不用瞎轉、減少了空載率。 這是雙贏的模式。
B. 通過優化流程讓支付和服務過程本身更加便捷
比如支付寶在鋪的線下支付,商鋪都可以直接刷二維碼;或者最近火爆到要瘋的線下服務業 O2O,做成上門服務,這在以前倒不是不可以,但移動互聯網的預約、支付以及跟蹤狀態的功能能讓其流程成本大大降低。
C. 通過滿足新的需求提升使用者生活效率
比如比較火熱但也遇到瓶頸的半成品生鮮專案,配送加工到可以直接烹飪的生鮮品套餐,省去了很多環節,白領會很有需求;比如送廚師上門做飯,家庭聚會或者朋友聚會時的需求也很大。
2. 體驗優化
嗯,其實就是小米說的「互聯網思維」和羅振宇說的「U 盤化生存」,用人話說就是「根據使用者回饋快速反覆運算」和「打造 C2C 的平臺」。
總結來說,也有三個點:
A. 使用者回饋、快速反覆運算
資訊化、流程化之後,使用者的回饋極容易收集,可能不僅是用古老的使用者主動填寫個表單這種方式,更重要的是,傳統行業的流程資訊化就保證每個環節都是可觀察、可資料化、可統計的。 結果就是,能清晰地看出哪裡有問題,使用者在哪不滿意。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O2O 的投訴流程也更加簡化,方式多樣。 對使用者來說,不僅是在使用產品和服務時感覺體驗更好了、服務更周到了,而且會覺得投訴有門所以心裡有底。
B. C2C 導致的差異化和個人化
過去的 B2C 好處都是規模化所帶來的,而隨著大家消費能力提升、對個人化體驗的要求變大, C2C 能帶來的差異化和個人化也就有了市場。 目前在這點上比較常見的是服務業,大家都在打造「手藝人」的形象,提供因人而異的定制化服務,而非品牌化、同質化的服務。
C2C 還有個好處是優勝劣汰,每個人都是服務提供者,只要有科學的評價系統,好的會更受歡迎,而壞的自然淘汰,平臺不會背書。 用叫車服務的體驗也因此遠遠優於傳統計程車的體驗。
C. 平臺本身具有的標準化和正常化
大多傳統行業缺少行業規範、行業標準,所以整體的體驗各不相同,有的行業更是異常混亂。 O2O 搭建的是行業內的平臺,在標準化、正常化上會有極大改進,甚至可能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行業規範的推進者。
3. 價格優勢
這點很好解釋,一是由於省去了大量環節,溝通成本、流程成本都減少了;二是省去了傳統仲介(個體店家、壟斷公司等)的諸多管理費用和各種抽成;三是對於很多上門服務的 O2O ,更省去了門店的房租費用。
所以,對於商品和服務的提供者來說,賺的錢應該更多;對於消費者來說,拿到的價格應該會更低。
————————
所以,對於某個傳統行業來說,你可以對照下這些個點,當然能實現的優勢越多做成 O2O 肯定越靠譜。
以上是對專案模式本身來說,再說一下對外的環境。
目前資本市場非常火熱就不多說了,當然 2015 年可能會比 2014 年要差很多,也不妨礙有更多好專案出現。
我覺得外部環境需要考慮的有這麼幾點:
1. 不要做傳統行業自己很容易轉型的。
大多數行業是有歷史包袱的,不能輕易轉型,但如果這個行業很容易自己做起移動互聯網的產品來,你肯定是打不過他的。 比如團體外賣這種,做了很多年的老店如果一旦也跟你搶生意,勝算肯定要比你大。
2. 不要做行業門檻極高的(如果你不是行業中人)。
很多行業的入門門檻就高得變態,不留神會陷進各種細節中去,等完全摸清行業的規則、把產品和服務做起來,可能時間已經來不及了。 比如餐飲、房地產、汽車這幾個大類的行業,稍微做深一點就需要有太多行業資源,不是簡單能做好的。
3. 不要做巨頭很容易做成的。
防完行業內的人,當然還要防互聯網的人。 對於相同層次的競爭對手(指並沒有壟斷全國市場,目前很少有 O2O 做到巨頭程度的),只要他們門檻還沒有樹立起來,都不用放在心上,大膽地去做,專注好產品和服務就行。 但對於巨頭,即使他們門檻還沒樹立,甚至專案還沒啟動,也要時時提防。
要做大公司不能做或者不願做的,就要做更垂直的、更深入的。 比如我在做的美甲 O2O,大公司是很不願意做招培訓團隊、考核美甲師、管控供應鏈這些事情的,他們做的方式一般就是跟美甲店合作,所以也就失去了一些 O2O 能帶來的優勢,給了其他人機會。
還值得一提的是,現在越來越少見大公司直接用新專案拍死小團隊了,常見的是大公司會為了方便直接收購一個小團隊。 這也算是比較樂觀的一種現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