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年初,我第一次見到了今天在UC創業的兩個搭檔何小鵬和梁捷,當時我還在聯想投資,而他們正在找投資。 接到他們遞過來的名片,我愣了一下:兩個人名片上的Title怎麼都是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4599.html">副總經理?
我馬上就問總經理是誰? 他們的回答讓我眼前一亮。 實際上,小鵬和梁捷就是公司的負責人,都印「副總經理」有兩個考慮:第一是見客戶的時候,如果有些問題不好當場拍板,可以說「我們再回去跟老大商量商量」。 更關鍵的是,他們覺得兩個人都是技術出身,未來需要找到一個在戰略規劃、經營管理上更成熟的人,由他來當總經理。
這是我投資生涯看過的五百家創業公司中,創業者第一個能這樣想問題的,背後體現了一種大智慧。
中國的技術類創業公司,有明顯的成長天花板,員工一百多人,收入兩三千萬,大多熟企業就再也長不大了。 為什麼? 因為創業者自己都是技術和產品出身,在公司管理和戰略規劃上並不擅長,但中國的創業環境又要求創業者「十項全能」。 投資人如果意識到這個問題,通常説明找一個副總裁來,補充團隊能力。 但由於很多事情還是需要企業「一號位」決策,瓶頸問題還是無法完全突破。
要突破成長瓶頸,還得創業者自己有「打群架」的意識。 中國當下的創業環境,對創業公司的要求是「十項全能」,技術、產品、管理、市場...... 任何一塊「短板」都會限制木桶的盛水量。 創業者不能一味單打獨鬥,而補短板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找搭檔。
我對聯想柳傳志柳總提出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一直銘記于心,創業要有大成,建好班子是基礎。 對創業者來說,組班子的前提是「志同道合」,選搭檔的核心標準就是能力互補,你做不到的事,你的搭檔能做;搭檔做不到的事,你能做,大家就互相「越看越美」,團隊也就越來越和諧,讓班子成為一個完美的「木桶」。
今天如果有創業者來找我談投資,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會問「你們團隊有幾個Partner?」。 在我看來,三個人是比較好的創業團隊架構。 一個人很容易「一言堂」,兩個人時間長了也會累積矛盾,三角形則最穩固,兩個人有分歧時,還可以聽聽第三個人的意見。
當然,早期人多了也有效率問題,所以建班子這個環節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決策機制。 小公司、家族企業通常都是「一言堂」:Nobody Can Say No(沒人可以說不),大企業或跨國公司則往往走向另一個極端:Everybody Can Say No,Nobody Can Say Yes(每個人都能說不,沒人能說就這麼做 ),典型的「假民主」,人人都可以說不,但到了決策時,卻永遠停留在討論階段,沒人願意承擔責任。
有鑑於此,UC將自己的決策機制定為:Everybody Can Say No,Someone Can Say Yes——每個人都可以說不,但是必須要有一個人負責做決策。 比如在公司戰略、市場管理上,我就是UC的「一號位」,所有人都可以提意見,但最終做決策的一定是我,而產品創新上的一號位是何小鵬,我們可以提意見,但最終拍板的應該是他。 原因很簡單,在各自的領域,我們都用了最多的時間去思考,即使犯錯誤,這個學費也要交給「一號位」。
志同道合、能力互補、決策機制,建班子時做到這三點,創業團隊就具備了「打群架」的能力,也才有可能突破瓶頸,走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