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可是,如果人們不喜歡這首歌,那為什麼它會火?為什麼有幾億人去觀看並分享視頻?
幾年前,一位名叫麗蓓嘉·布萊克(RebeccaBlack)的女孩迅速在網上躥紅,她演唱的《星期五》音樂MV被收看超過三億次,是當年最火的病毒視頻。 而她也因此成為了百萬富翁。 不過,有一個問題——所有人都恨死那首歌了。
布萊克的母親花了四千美元請唱片公司ARK音樂工廠為女兒製作了這首歌。 這是一首製作平平的作品:一個少女早上起床,上學,應付各種青少年典型的煩惱,例如坐朋友車的前排還是後排座位。
總的來說,它不是什麼驚天之作,甚至有人評價《星期五》是「史上最爛的歌」。
可是,如果人們不喜歡這首歌,那為什麼它會火?為什麼有幾億人去觀看並分享視頻?
通過分析搜索資料,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從YouTube上搜索「麗蓓嘉·布萊克」的次數來看,可以發現一條有趣的規律:顯示搜索量猛增趨勢,然後下降,緊接著又猛增,再下降,如此循環往復。
如果更仔細地分析,你會注意到這些猛增的點並不是隨機的。 事實上,它們每七天出現一次,不多不少。 而再仔細看,它們總是在每週的同一天出現。 哪一天呢?星期五。 布萊克的歌不管在星期幾都是難聽的,星期一也好,星期二、星期三,都一樣難聽。 但星期五似乎創造了某個背景,或者某種刺激,讓大家想到了這首歌,並且互相分享。
《星期五》能成為流行,有多難?
每月人們在網上共用的資訊高達上億條,當中有多少會引發線上的口碑傳播?70%?50%?或者25%?
答案只有7%。 也就是說,人們線上產生的內容,絕大部分都被淹沒于浩瀚的資訊流之中。 絕非每一條資訊都能快速抓住人們的眼球,在口耳相傳中結出一張巨大的流行傳播網。 那麼,內容或產品如何能夠成為流行?
在探究如何做之前,可能先要看看「為什麼」,為什麼有些內容和事物瘋狂傳播,而有些內容和事物僅僅曇花一現?為什麼在社交媒體上,某些產品、思想和行為能夠成為流行趨勢,而其他的卻不能掀起波瀾?
在分析了數以萬計具有感染力的資訊、產品和思想後,沃頓商學院市場行銷學教授約拿·伯傑(JonahBerger)注意到流行內容的感染力都有六個共同的原則在起作用,並形成了這些資訊能夠被大家注意、討論以至廣泛傳播的深層次原因:
·社交貨幣
·情緒;
·實用價值;
·誘因;
·公共性;
·故事。
全世界的企業主都在利用各種不同的社會化媒體平臺來推廣自己的產品並觸達消費者。 有些成功了,但也有一些,花了大錢,卻效果不佳。 因此,在開始用社會化媒體平臺進行推廣之前,有必要理一下到底是什麼讓人們談論並分享某些事物,再來探究,應該如何把這些流行的原則應用到行銷中。
不久之前,美國科技博客9to5Ma上的一篇揭秘蘋果公關模式的文章廣泛流傳。 文章透露,蘋果公司的每一次演講活動,只會向特殊嘉賓發出邀請函,包括為數不多的蘋果員工、大型新聞媒體的記者(例如彭博社、《紐約時報》、路透社和《華爾街日報》),以及一小部分發布積極報導的可靠博主。 蘋果最堅定的支援者往往能提前獲得消息或邀請。 這些有限的進場許可,讓被邀請者看起來更特別,變成社交媒體上的「資本」,被人們大肆談論。
約拿·伯傑所創造的名詞——「社交貨幣」,其實就是人們在社交圈內所獨享的談資、是一種身份「特權」的象徵。 他認為,分享的特質貫穿于人們的生活中——人們會與家人分享新購買的衣服,會告訴朋友哪家新開的餐廳值得一試······ 這些共用思想、觀點和經驗的意願成為社交網路能夠流行的基礎。
使用者這種對社交談資和地位的嚮往,意味著品牌要洞悉人們的內心深處,讓他們感覺到自己進入了他們渴望的世界之中。 調整遊戲規則,去迎合他們向身邊朋友炫耀身份的需要,構建出他們渴望的形象。
開發這種吸引力的關鍵是,讓事情看起來更加有趣、新奇和特別。 如何才能實現呢?伯傑舉例說,一種方式是打破常規,提出有悖於人們思維定式的產品、思想或服務;另一種方式就是設立像遊戲闖關那樣的激勵機制。
幾年前,Burberry推出了一個名為Artofthetrench.com的具備社交功能的線上平臺。 品牌委託《TheSartorialist》攝影師Scott Schuman拍攝一系列穿Burberry風衣的潮人照片上傳至網站,網站流覽者能夠選出最喜愛並評論相片,並轉載至其社交網站(包括Facebook和Twitter) 分享觀點。 同時,Burberry更邀請網站使用者提交相片,並挑選部分相片上傳至網站,共建一個全球性的反映個人風衣風格的圖像庫。 還有什麼比個人風格照片被Burberry選中在全球宣傳更讓人興奮呢?這種「遊戲競賽」的機制促使了該網站的銷售額以50%的速度增長。